党课讲稿:全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落实党中央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要求,进一步把“两个大计”转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主动和行动自觉。

一、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一)深刻领会科教兴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去党代会报告,教育工作一般安排在社会建设中,科技工作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人才工作一般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独立成章,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更加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其特殊地位,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刻揭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只有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我们要坚持协同发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一时间表充分说明,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必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全面把握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四)深刻领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我们要坚决贯彻,抓好落实。

二、准确把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是科教大市,强调要增强教育自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对沟渠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万所,在校生****万人,教职工**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十三五”末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比“十一五”末提高*年。上述指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和*年,全市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中上、中部前列,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在思政课教学、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改革、职业教育等方面创造了可复制的经验,为现代化美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世情、国情、教情、市情的深刻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从世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些国家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对我国进行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妄图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纵观世界历史,强国的崛起反复昭示了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在大国崛起、大国博弈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二)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急难愁盼的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三)从教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明显,我国人才资源基础较好,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多方社会资源可望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这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同时,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尚未更好释放,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

(四)从市情看。**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建设现代化美好**作出全面部署。当前,沟渠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沪苏浙的差距比较明显。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够优,终身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教育投入存在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生均经费水平较低、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虽然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但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后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三、奋力推动沟渠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奋力为现代化美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强化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等方面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领域党建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一改两为五做到”成果,完善“党建+信访”机制,一体推进“三不腐”,推动全市教育系统政治生态不断净化、持续向好。

(二)坚持根本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学校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持续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巩固拓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成果,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推深做实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

(三)抓住根本问题,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双减”工作,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四)站稳根本立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要巩固提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安心托幼,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市部共同建设技能**。高等教育要做强做精,市部共同实施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分类推进“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类教育要协调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专门教育、继续教育,深入实施老有所学行动。

(五)把握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实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积极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继续争取支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机构编制保障力度。

THE END
打赏
海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