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碚区:实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农民的资产变资本
“三权”抵押贷款,即贷款人以所经营的土地承包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发展生产。该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当年完成0.5亿元抵押贷款,2012年完成2亿元,到2015年,实现“三权”抵押贷款12亿元以上。
一是搞好登记确权。由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区农业、房管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村“三权”登记机关,分别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居住房屋、林权进行确权、颁证。农民拥有了“三权三证”,可以抵押、转让,使农民的资产变成了资本。
二是制定实施细则。区政府印发了《北碚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对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程序、操作流程、抵押登记、财政补贴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办法,区财政局制定了农村“三权”抵押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区农委、区房管局、区林业局制订了农村土地、房屋、林权抵押融资具体登记操作细则,制订完善农村土地、房屋、林权评估中介机构相关的管理办法;区金融办制订了“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奖惩办法,并按各金融机构与区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三是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积极推动重庆市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与北碚区合作,成立区属担保公司,由区财政安排资金作为担保基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属担保公司。区财政对重庆市北碚区兴农担保有限公司开展的区内客户担保,按担保余额的1%,分年度进行补贴,为农户申请贷款打下担保的基础。
四是银行审查放贷。农户贷款需向区农商行、区农行、区邮储银行申请,由放贷方审查贷款对象、贷款的用途、贷款金额。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北碚区范围内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资信良好,遵纪守法,使用贷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应有较好效益;贷款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支农资金需求;农户贷款3万元以内的无需抵押,贷款金额在3—100万元的,其抵押物价值认定由放贷方评估审定,贷款金额高于100万元的,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评估,评估费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北碚稠州村镇银行采取“产业集群授信”方式,对北碚静观镇花卉协会会员进行产业集群授信1亿元。
五是加强服务监管。形成农村“三权”抵押有效激励机制,将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和街道年终考核;专门出台了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和农户小额信贷的奖励办法,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农村“三权”抵押风险补偿基金,对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补偿比例为35%,其中市级财政承担20%,区财政承担15%;简化贷款审批手续,从调查到审批,原则上不超过7个工作日;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优惠5%-10%;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前做好风险评估机制。
二、汶川: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建设精品旅游村寨
汶川县充分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科学规划,坚持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协调发展,使灾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
一是坚持规划统筹,以科学规划引领重建。汶川的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盲目地重建,而是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重建,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单位,结合县情规划,坚持规划统筹、规划引领、科学重建。按每重建一个村寨,就是一个聚居点、就是一个旅游点的规划来思考,使灾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二是坚持产居统筹,以旅游产业带动城镇化。注重农民新居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管规划,加强基础建设。业主包装经营、农户参与,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011年,汶川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11个特色魅力乡镇,旅游业得到了快速恢复振兴,成功创建了覆盖7个乡镇的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三江乡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抓住重建机遇,发展农家乐近300家,床位数增至2000余张,仅旅游业就为三江乡带来1000多万收入。
三是坚持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汶川在灾后重建中,针对县域地理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合理搞好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农村新居布局,下决心把分散的工业迁移到工业园区,把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户搬迁到乡镇、村寨,实现了工业进园区、农户居住进新村,区域协调发展。
三、成都:产城一体相融,农民收入大增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分别是: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五朵金花”实际上是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产业分布,规划建设的五个小区域经济发展区。
一是政府主导引领。“五朵金花”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第一,区政府投资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水利设施,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对农房实施景观化改造,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农民在新景区就地转市民,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第二,采取“挂、包、帮”等措施,引导培训,带动农户以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开办农家乐。对业主租赁土地投入资金发展花卉、观光休闲农业、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项目,政府以奖代补。
二是突出城郊优势。坚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成都大都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打造出各具特色、竞相开放的“五朵金花”景区,使之成为成都休闲的后花园,走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坚持民生优先。成都五朵金花最初是为了解决锦江区五个偏远农村农民生计问题。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让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房出租每年可获取3—10万元的租金;农民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公司务工,成为农业工人,可获得薪金收入,依托“五朵金花”从事插花、餐饮、茶社等经营活动,每户每月营业收入上万元;引进专业公司对景区内的农房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休闲农家乐,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360元以上的养老金、210元的低保金、报销住院费等“保障金”收入。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吸引了民间资金2亿元,政府每平方公里仅投入1500万元就建成了开放式的休闲绿地。同时,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后,回笼的资金又用于“五朵金花”景区的提升打造。目前,已有几个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多个。
四、西昌:科学规划建新寨,彝区面貌展新容
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主要分为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建设四大部分。从2010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建村寨143个,占应建设的12%;已完成建房27075户,占应建房农户的27.4%。
一是抓好规划、以科学化举措引领推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规划到村庄、布局到村落、设计到农户、一张图纸建新寨、一本蓝图绘到底。规划建设部门先后印发了《凉山地方民居建筑图集》,为群众提供了70、80、90平方米左右的单体居民户型建筑图,供彝区群众参考使用,并做到新寨规划、新农村建设和交通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二是立足实际,以创新化举措高效推进。坚持全方位统筹,多渠道筹资、多层次联动、全力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建设方式上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多种方式;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信贷贴息、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等方式;在项目建设上,实行人员“五进村”(领导进村、部门进村、联系干部进村、援建队伍进村、监管人员进村)、工作“五到位”(工匠培训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物资调运到位、质量保障到位、安全措施到位)、监管“五公示”(项目情况公示、工程进度公示、建筑质量公示、资金拨付公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公示)的工作方法。
三是整合统筹,以联动化举措系统推进。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抓统筹,明确部门责任抓联动,基层组织负责抓发动,农户参与建家园,全州上下形成活力,整体推进。
四是强化保障,以责任化举措强力推进。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作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最根本保障;坚持把“强化督察督办,严格考核奖惩”作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坚持把“广泛宣传动员,汇聚建设合力”作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