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推动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十二五”目标的客观要求。目前,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巴中正处于传统农业转型期、工业化初始期、城镇化起步期,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巴中是传统农业大市,森林覆盖率达55%,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巴中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和主要标志。近年来,巴中市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通江县德富隆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是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巴中市农业基本形成了以茶叶、食用菌、金银花、马铃薯、蔬菜、优质粮油等为主的七大产业,且农业地域格局亦具雏形,在北部山区宜种区域发展以南江大叶茶、罗村茶为主的富硒茶产业带和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优势产业带;在北部浅山区、中部丘陵地区宜种区域形成了以川明参、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初步形成了以通江银耳、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建立以巴山土鸡为特色的家禽优势产业带;在中部浅山区、东部丘陵地区宜种区域和城郊周边地区形成了以绿色生态为主的商品蔬菜产业带,以猕猴桃、杨梅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带。

      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累计有62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2012年1-7月,建成茶叶、食用菌、金银花、马铃薯、蔬菜、优质粮油等七大特色产业带124.53万亩,已建成8个农业万亩区,这8个示范区内建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申报“三品一标”7个,建设良繁基地3370亩,设施栽培7.8万亩,总产值8.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比上年同期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完全建成以后,集生产、示范、服务、观光功能与一身,为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中介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把企业和农户联系起来,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目前,全市已成立了一批中介组织,例如生态土鸡养殖协会、通江银耳协会、南江黄羊发展专业协会、巴中天韵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这些中介组织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存在问题。虽然优势突出,目前巴中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加工率低。巴城商品蔬菜每年的缺口就达7.56万吨,49%的蔬菜需外调。多数加工型龙头企业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且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导致效益不高。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弱。我市有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仅有四川江口醇集团有限公司一家,数量远远低于周边的广元市、达州市。真正能起到组织农户生产、联系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作用的企业不多。三是规模经营的程度低,特色、优质农产品规模小、总量小。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难见巴中特色产品的影子。通江银耳、南江黄羊、巴州川明参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名气大,但总量不多。罗村、元顶子等茶叶品牌众多、优势突出,但品牌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形不成集团优势、规模效应。

      二、巴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科技、生产组织方式等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农业产业发展,是未来加快巴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做好园区基地建设。要建立一批效益好、带动强、生态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一要建立特色基地。要充分开发巴中特色产品,例如南江黄羊、空山黄牛、通江银耳等,建设特色种植基地、特色畜牧基地、特色林产基地、特色水产基地。要打破行政区域、城乡界限,连线连片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片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二要加快对传统农业产业基地的升级。加快应用现代技术升级农业产业,拓展农业基地。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聚集人财物,改变科技含量低、聚合能力差、产业集中难的问题,提高园区设施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设新品种展示、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在食品饮料业方面,要以粮油、果蔬、食用菌、茶叶、方便食品为主;在现代中药产业方面,以中药材提取物、中药新品种研发为主;在新型材料方面,以竹、木精深加工为主,要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四是发展观光农业。利用巴中农作物品种类较多的优势,巧妙设计与搭配,把农业的美学性、生产性、可持续性结合起来。平昌的元山镇中岭村鸟巢式智能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对外加大引入力度。坚持“非禁即入”,积极引进具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二是对内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依靠科技、面向市场,要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三是联合打造龙头企业集群。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整合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形成龙头企业“联合舰队”。最终形成市场、政府、企业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专合组织。一方面,培育示范性农民专合组织。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联合为手段,优先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性农民专合组织,努力推动专合组织从“量变”到“质变”。另一方面,规范农民专合组织管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鼓励专合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带动示范功能。

      (四)强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创建品牌。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认证,打造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向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靠拢。二是加强品牌管理。坚持“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切实提高认证准入门槛,严格认证程序,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同时,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协调等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整合品牌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产品),集聚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形象。将有实力、有商标、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业整合为统一品牌,比如将巴中茶叶产业整合为“巴中富硒绿茶”品牌,罗村茶、光雾山茶等已有品牌的企业为“巴中富硒绿茶”罗村系列、光雾山系列、元顶子系列;四是开展品牌营销。创造性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商品推介会,挖掘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潜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五)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方面,加强标准化示范推广。推广已建立的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市、县(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蔬菜产业打造上,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蔬菜育苗中心、标准化生产基地、冷链系统、社区直销超市,产地简易批发交易市场;在蔬菜水果标准化建设上,要加快蔬菜专业村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步伐;在渔业标准化建设上,要全面推进库区生态渔场建设,扩大特色种养业标准化示范面,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管。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推广商品条码技术,规范定量包装、标识标志,要尽力开展必要的产品检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金土地”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完善田网、水网路网和电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二是保障关联方利益。引导与组织农户与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协调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三方利益。三是拓展创新服务体系。探索“一主双股”科技特派员创业模式,加大统筹城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实施科技企业创业带富工程。

      (二)加强科技支撑。科研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是人才的培养。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拓宽本地企业家、技术人员的眼界;实施“引进来”的模式,要引入本地急需的高技术人才,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引得进、留得住,为农业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加大技改力度,增加技术创新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吸收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巴中整合品牌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开发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养殖、种植品种,不断增强农业资源环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产业链条的打造。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条。一是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中介组织是联系生产基地、农户、企业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市场开拓的中间力量。应当适当进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其协调运作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二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产业技术链。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作深绿色生态富硒等产业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形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2 thoughts on “对巴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蜀ICP备150143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