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之
至于一战的影响有多大?说法颇多,目前看来,大多数的中国人可能不会立即把它同中国联系起来。或者与自己利益不太多罢了,另外,中国并无直接派遣军队参战,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从事实上来看,刘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其实一战给中国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其中影响中日关系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都与一战有关。下面就来具体的分析下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青岛围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衰弱和分裂状态,虽然当时的北洋政府是清朝灭亡后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的第一个中国合法政府,但它却无法阻止世界强国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
出于战略考虑,1897年德国开始占领山东青岛,并在那里建立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
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青岛已经是一个具有巴伐利亚风格的现代化城市。然而,一战的爆发改变了一切。日本称占领青岛可以削弱德国,符合协约国的利益,同时日本还表示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威胁着东亚的安全,于是对德宣战。日本趁德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围攻在青岛的德军,自此拉开了围攻青岛的序幕(The Siege of Tsingtao)。中国人也把这一围攻战称为日德战争。一战的战火正式蔓延到了中国。
1914年9月2日,日、英联军在青岛登陆,围攻青岛的战事正式开始。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围攻后,德军虽然防守坚固但终于寡不敌众于11月7日投降。然而,青岛并没有因此而回到中国的怀抱, 反而被日本接管。中国考虑到战后自身的利益,也终于在1917年宣布对德宣战,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二、中国劳工
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军队参加一战,但是一战期间英、法协约国在中国招募了十四万劳工, 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军事培训,并把他们分期分批地运送到欧洲战场。
这些劳工帮助修筑战壕、运送弹药、修理坦克等。有些华工甚至在乘坐赴往欧洲途中的船只时就遭遇到袭击,葬身大海。
而能抵达欧洲的华工许多人最后也客死他乡。至今,在法国和英国还能找到埋葬一战华工的墓地。
近年来,有关认可华工为一战做出贡献的呼声越来越高。还有英国华人呼吁为中国华工建立永久性纪念碑。
英国女电影导演海伦·菲茨威廉姆导演的短片《西线上的中国》,就是反映中国派遣14万名华工,帮助欧洲西线战场的故事。
现在中国华工的贡献开始慢慢得到认可,承认他们为协约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三、德国影响
德国占领青岛期间,给青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德国人还把饮食文化带到了青岛。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
从1903年德国人在青岛建啤酒厂至今,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德国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青岛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德式风格的建筑。
青岛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青岛市档案馆的张蓉女士说,从积极一方面来看。青岛在德国占领期间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当时一个较为现代化的城市。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自来水、下水道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另一方面,德国对青岛的占领毕竟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一战后,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并签署《凡尔赛条约》
四、中日关系
日德战争后, 日本接手德国在青岛的全面利益,并没有像之前所承诺的那样把青岛归还给中国。
1915年日本还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并最终使袁世凯政府同意签字。
“二十一条”的签订也为日后紧张恶化的中日关系埋下了伏笔。
到1919年一战结束,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讨论战后和平并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中国代表恳求将青岛在内的山东半岛主权归还给中国,但却被置之不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让给日本,美国则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但遭到日本拒绝。
中国代表愤然离去,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凡尔赛条约》激怒了中国。消息传到中国后,引发了全国性的不满,进而爆发了“五四运动”。
可以说,中日间本已恶化的关系再次加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日两国全面开战,即使到今天中日两国的交往以及外交关系仍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战对中国以及整个远东地区的历史和政治格局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一战也许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近代国际舞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