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渠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及绩效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月份常委会会议将审议沟渠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及绩效情况。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4月,农业农村工委制定调研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前期调研。6月开始,农业农村工委与市财政局一起,先后赴锦州、囊都、浩然等6个区(县、市)及市级相关部门,就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及绩效情况开展调研。7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依依带队,赴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明州微萌种业有限公司等实地走访。其间,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科研专家、基层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并征求专委会委员和代表专业小组成员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投入绩效情况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沟渠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汇报后,将有关情况向市委作了专报,市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财政投入增加明显。
年以来,加大了科技资金用于农业的投入,市本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突破万元,比上年增长%。加大对农业种业强市的资金投入,市本级农业种业专项资金由年的9万元增加到万元,增长6.%。全市地方财政投入农业科技的资金6.万元,比上年增长*.%。
二是政策举措推进有力。
制定出台《明州市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施方案(-年)》等政策,研究并初步制定《明州市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服务提效等方面举措不断推进。组建明州大学、市农科院、浙江万里学院、浙大明州理工学院“三农四方”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科技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
三是投入导向绩效凸显。
立项支持“籼粳杂交水稻良种选育及推广”等重大专项项。“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累计在全国推广6万亩以上,培育优质稻谷.亿公斤。“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养殖网箱及围栏9万立方米,新增产值.6亿元,促进渔民增收.亿元。明州微萌种业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以上,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去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
二、存在问题
调研发现,尽管政府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但沟渠市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还比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紧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很好发挥。从绩效视角审视政府投入、支出及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财政投入总量看,投入与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由于农业科技研发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一般社会资本不愿投入,亟需政府加大政策引导,但目前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仍较少。***年全市地方财政投入农业科技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不到.%,农业科技支出仅占农林水支出的.%。尽管科技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农业科技支出增幅仍低于科技支出增幅.*个百分点。
(二)从财政资金投向看,科技政策导向对产业支撑力仍不强。
一是科研与产业紧密度不高。缺乏对明州本地优势农产品研究的政策引导,一些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如杨梅、“红美人”水蜜桃等,面临品质退化。近三年明州农业科技重大项目中,除杨梅**年被立项外,未见其他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创新项目立项。二是创新主体培育不足。政府支持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高校占%以上,企业参与度不高。领军型农业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各类农业科创平台力量薄弱,对周边的农业产业辐射带动不强。三是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规划引领,中长期政策导向不明,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早已颁布实施,但沟渠市尚未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
(三)从资金分配使用看,支出还不够科学合理。
一是支出结构有待优化。从财政绩效调研情况看,年全市地方财政投入农业科技支出6.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即科技创新的支出只占.%,而机构运行支出占比高达.%。二是科技研究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农业科研经费是通过申报项目以竞争性方式获取,没有稳定的非竞争性科研资金支持,如果申报的科研项目未被有关部门立项就无法获得科研资金,从而出现“有人无事做”的尴尬局面。三是企业科技创新较难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调研中,一些农业企业反映,目前科研项目申报门槛高,加之信息不对称,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很难争取到政府科技资金支持。
(四)从资金管理方式看,规范管理未兼顾农业的特殊性。
一是农业科研经费拨付方式不够科学。现行的经费拨付采取立项后拨付部分、验收后拨付余下部分的模式。当前竞争性项目立项研究周期一般为年,周期最长的重大科技类攻关项目为年,而农业类项目的研究周期较长,如育种研究周期正常需要-年,项目立项后往往无法在-*年内结题并通过验收,从而无法拿到后续验收拨款,影响项目的持续研究。二是项目资金管理未考虑农业特性。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当年未用完,财政年末收回,下一年若继续使用项目资金,需重新申报项目。三是农业科研立项流程亟待优化。目前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复杂,项目申报工作量大、周期长,牵扯了科研人员较多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五)从体制机制看,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人才培养和成长缺乏良好机制。受职称评聘行政化管理、指标控制等影响,一些高学历年轻科技人员无法获得相应职称,而职称低又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影响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科研队伍年龄断层现象突出,科技人员老龄化严重,一些学科带头人后继无人。农技推广机构趋于行政化,不能满足农业主体需求。二是鼓励科研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研成果分享机制不畅,一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无法分享到其科研成果带来的持续收益,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科研项目经费中适当比例用于科研团队和个人绩效支出的政策未能落实,科技人员从实验室奔田头开展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人员经费支持和激励。三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一些加强农业农村的宏观政策,比如《明州市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施方案(-年)》,因缺乏具体的财政支持细则,难以全面落地。
三、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明州土地资源有限,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优质高效、健康安全、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唯有依靠科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强化规划引领,研究制定“十四五”农业科技专项规划,明确中长期政策导向,保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都有明显提升。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围绕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细化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增强政策稳定性。积极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瓶颈。服务明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综合利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扶优扶大,培植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农业科研领域“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新业态和新载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沟渠市农业核心竞争力。
(三)改进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方式。
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针对农业科研单位,探索建立项目研发经费与基本研发经费相结合、竞争性科研资金与非竞争性科研资金相结合的机制,支持科研单位持续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建立适合农业特性的科技资金拨付方式,合理延长科研项目研发周期,适当增加立项后拨付的资金比例。改进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容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科技项目申报制度,减轻科技人员在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技人员科研时间。
(四)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建议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对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本地农民增收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推广团队及其主要科技人员予以重奖。健全科技人员培养和成长机制,适度放宽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评聘指标,鼓励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为年轻科技人员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科研成果分享机制,探索科技人员分享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多元激励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力度,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与农业企业、农业联合体及农户开展合作,把科技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