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闯出新路,侨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京都省沟渠市来龙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 “党建引领工程”,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来龙县革命老区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凝心铸魂,准确把握理论武装的时代要求

时代催生思想,思想引领时代。来龙县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学习教育常态长效,着力为基层党员干部 “加油充电”。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来龙县结合学习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思想建设日常,县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高标开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深入挂钩联系乡 (镇) 部门开展集中宣讲*0 场;各级党组织通过 “上门+点单” 的形式,组织发动乡村讲师团、“新时代宣讲师”、先进模范等各级各类宣讲力量开展基层宣讲 1100 余场,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悟、特色队伍深入讲、社会各界大家学的大学习格局。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龙县不断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特点,坚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成果上接续创新、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编印 《铭记初心—红色遗存背后的故事》《来龙县革命歌曲选》,确定来龙战役遗址等*0 个党员教育学习基地,打造 “来龙正当红” 革命历史展馆以及 “理想照耀中国” 专题展览,举办来龙知识竞赛、来龙旅外乡亲 “云” 宣讲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约 800 批次 3.*万人次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累计吸引来自世界 30 余个国家 (地区) 的旅外乡亲和网友共计*0 万余人次在线观看。

大战大考,检验党建成色,也检验党员初心。疫情防控期间,来龙县不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创新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以 “大数据+网格化+脚底板” 的方式,组织 3*9 个基层党组织共*700 余名党员划分责任区、先锋队、志愿岗,深入防控一线,下沉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二、夯实基础,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来龙县着力建强基层 “头雁” 队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选拔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队伍。

紧抓村 (社区)“两委” 换届契机,通过好中选优留一批、精心育才选一批、广开门路引一批,在村 (社区)“两委” 换届中,全县 9*个村 (社区)*08 名两委成员中有致富能手、“实习村干部”、返乡人才等各类 “两委” 干部 3**人。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是头雁领航的第一步,做好换届 “后半篇” 文章至关重要,大力实施 “头雁领航” 工程,聚焦 “学、说、比、带、管、爱” 等六个方面,举办 19 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1*期 “村书记绘蓝图” 擂台比武、1*期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拉练赛,开展 “导师帮带制” 工作,选派 1*0 余位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结对 1*0 余位新一届 “两委” 班子、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不断提升 “头雁” 强村富民能力。同时,注重严管厚爱,明确村干部微权力清单和规范履职 “二十条红线”,*0**年开始村主干每月工资提高*00 元,为村 (社区)“两委” 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二)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实施村级集体经济 “提质增量” 工程,开展 “起底”“消薄”“联增” 三大行动,聚力 “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培育 10 个联创联带联增项目,“一村一策” 帮扶村财*0 万以下村增收,*9 个村列入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和*个村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落实资金*1*0 万元。深化 “跨村联建” 党建模式,突出 “产业联创”,成立 1*个 “跨村联建” 党组织,覆盖**个村,推动实施联村产业发展等项目 1**个,促进联村村财平均增收*万余元。推动农村党员 “带富先锋” 工程,引导党员创办领办项目,培育 10 个农村党员产业致富示范基地,带动 1**户群众增收创业。如今,小村变大村、弱村变强村,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 10 万元以上,*1%的村突破*0 万元。

(三)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有效组织群众,获得群众信任,才能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上。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行 “银发党建”,发挥老党员丰富的经验优势、联系群众优势、威望优势,各村成立 “老骥工作室”“银发人才工作室”,引导*80 余名老党员们发挥余热,协调征地拆迁、项目建设、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30 余件。针对侨乡侨眷侨胞多的现状,深化 “党建带侨建”,成立 7 支 “党员红色助侨服务队”,建立全省首家侨益司法保护示范中心、首个涉侨互联网巡回审判点和涉侨在线法官工作室,化解涉侨维权问题*0 余起、矛盾纠纷*10 余起,带动广大海外侨胞捐资、捐物*300 余万元,形成暖侨心、护侨益、聚侨力的侨乡治理新格局。

三、社区治理,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 “底盘”,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来龙县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堡垒聚合作用,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一) 坚持制度化,把机关社区 “双联双促” 作为推进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

深入开展在职党员 “进社区、亮身份、强服务” 活动,确保社区有资源有能力服务群众,组织 1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100 余个服务项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38*0 余件,在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彰显党员先锋模范,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基层治理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二) 着眼效用强,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将党建、治理、服务等各类网格整合成 “一张网”,构建 “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 体系,组建网格党支部**个、网格党小组 3*个,将社区划分为*个一级网格、*9 个二级网格、3*3 个三级网格,做到把城区 1.1 万户约 3.*万人全部纳入有效网格管理,形成网格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全闭环机制,做到 “一网统管、全域覆盖”。

(三) 搭建新平台,把新业态党建作为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延伸手段。

打造 “红色物业”,推动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协同联动,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开展社区文明创建、邻里节等活动 70 余场,共同解决小区环境卫生、停车管理、抢修水电等民生实事 1*9 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内生动力。以党建带团建,引导 13*名快递、外卖小哥到社区报到,组建 “青年先锋” 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巡防、治安维稳、反诈宣传等志愿活动,为居民安全构筑起一道道流动保障线。

四、红链引领,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要管党,党建要全覆盖。来龙县积极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探索,实施 “红链引领” 工程,推动非公企业 “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 相互促进、共融共兴。

(一) 打基础、抓覆盖,以党建引领破解山区工业发展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基因。

坚持 “专精特新” 的定位,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 “三新” 主导产业,引进培育 8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 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家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组建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 3 条产业链党总支,将链上企业党组织纳入党总支管理,目前链上有党组织 8 个,实现党的组织覆盖率 87.*%、党的工作覆盖率 100%。在党总支内设置 “上下游产品衔接”“检测设备及试剂”“交通运输” 等互助小组,达成内部合作*3 次,有效解决联合用工、人才共享、环状供水等问题,帮助链上企业节省成本*000 余万元。

(二) 抓重点、把关键,以党建引领破解企业人才 “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 问题,着力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行 “党建+人才” 模式,一方面推进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将企业骨干和党员双向培养,三年来共发展 17 名技术骨干入党,推荐 9 名党员进入企业中、高管理层。另一方面坚持 “筑巢引凤”,建成 1 家抗肿瘤药物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接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聚集产业人才 170 人。同时在留才上用心用情,建立党建指导员 “一对一” 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 “直通车” 制度,推出来龙人才卡,为人才解决生活住宿、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问题。

(三) 抓融合、促发展,以党建引领破解非公企业提质转型升级问题,赋能企业前进不竭动力。

坚持 “企业有所求、政府有所应”,推动**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兼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抽调 3*名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和熟悉政策的年轻骨干,组建党建指导、用地和不动产审批、人才服务保障、金融服务保障以及重点企业专门服务保障专班等*个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解决药号审批、供地需求、资金融资等问题*30 余件,间接帮助企业增收 3 亿余元。设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县 “三新” 企业共计申请专利*00 余项,突破高端技术难关 3*项,有效延伸 “产业链”,实现 “强链补链”“以链补链”,带动企业转型发展,创造地方就业岗位 900 余个。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站在党的二十大擘画宏伟蓝图的新起点上,来龙县各级党组织将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更具实力新侨乡、全力推进新时代来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