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一:
沟渠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 “动力引擎”,不断建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载体、提升保障水平,努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近邻党建在沟渠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上下联动。
制定出台 《沟渠县近邻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若干意见》,聚焦要点重点难点,突出抓组织覆盖、抓责任落实、抓短板弱项,健全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依托沟渠县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席会,把社区 “党建网” 和综治、创城、疫情防控等各类 “治理网” 有机融合,构建完善 “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一小区 (网格) 党支部—党员责任区 “四级组织架构,并积极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小组建在楼栋上,建成社区大党委*个、小区 (网格) 党支部*个,设置网格责任区*个。二是完善包联机制,持续推进*名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社区 (城中村)、治理重点小区,*个县直单位与社区 (城中村) 共建。实行街道 (乡镇) 领导班子成员分包社区总网格,常态化下沉社区开展帮扶指导,在网格责任区配置专职网格员*余人,全面掌握社情民意。三是聚然短板弱项,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创建 “无疫小区”、城郊村环境治理等基层治理短板作为县乡两级党委书记领办项目,并积极引导街道、社区通过支部领办公司、村办企业的方式,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从 “行政管理” 向 “公益服务” 转变。2021 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个,*个老旧小区改造正在稳步推进,总计资金投入约*元; 完成*个无疫小区 (村)、无疫商圈验收; 推动部分城郊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公司,实现资产资源盘活、产业转型升级。
二、聚焦全域提质,探索分类治理。
针对老城区板块复杂、治理难度大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城市各领域党组织活动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由单边向多边发展,打造党建 ““同心圆”。一是强化多方共建。以党建引领 “近邻志愿同盟” 为抓手,通过 “党支部发起-志愿同盟响应--志愿队伍帮扶” 模式,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支,凝聚*多名在职党员、志愿者、居民到社区 “双报到”,常态化开展社区治安、矛盾纠纷调解、课后辅导等志愿服务,“有事找找志愿者、无事做做志愿者” 成为该社区治理的 “金字招牌”。二是打造新兴商圈。探索打造 “组织共建、资源共用、队伍共管、事务共商” 为主要内容的商圈党建品牌,设立商圈近邻党建党群服务中心。吸纳*个县直有关单位作为委员单位,整合各类场所*个,打造集人才招聘、宣传推广、诉求自助受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民助企服务阵地,辐射城市综合体,推动区域共治。统一制定商圈近邻活动规划,每年整合非公企业党建活动经费、商圈企业关爱妇女儿童基金、关爱职工各类活动资金*元,设立商圈党委微基金,统筹组织慰问、学习等活动,推动商圈和谐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领办红色物业。以 “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提升小区治理效能、提增居民服务效益” 为目标,列支专项补助资金*元,开展社区、城郊村党组织领办 “好厝边” 物业服务中心试点工作,推行领办模式的组织架构,社区党组织领办,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中心具体实施; 推行 “四有” 服务标准 (环境保洁有人做、绿化植被有人养、车辆秩序有人管、居民诉求有人应) 和快速响应机制。
三、夯实要素保障,建强城市治理。
坚持党建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同步的工作理念,持续推动人才聚向一线、资源投向一线、经费落到一线。一是建强 “头雁” 队伍。把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街道 (乡镇) 党委书记考核内容,出台 “一肩挑” 社区主干管理考核办法,推行 “一年双考” 考评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 “一肩挑” 社区主干适岗能力评估工作,对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的*个城市党建项目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及时调整不胜任的社区党支部书记*人。二是建强服务阵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社区 “一站式” 服务,县委每年列支*元红色阵地建设经费,持续完善更新*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个功能完善的 “红色驿站”,在重点社区、商圈、楼宇设置 e 自助终端机*台,提供自助便民服务*项,进一步构建 “15 分钟” 便民服务圈。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社区主干、副职、两委成员月工资可分别达到*不等,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合格的可分别发放 *倍月工资的绩效奖金,预计县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投入达 *元,让社区干部看到了职业前景。同时,建立健全小区党支部、国企离退休支部活动经费、小区党支部书记和离退休支部书记补贴等党建经费奖补机制,每年发放有关补助*元,小区党员参与主动性得到进一步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