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三:在全市党建推动城市治理推进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街道充分发挥 “轴心” 作用,统筹协调辖区资源,全方位推进城市创建。
一、建强 “动力轴心”,让龙头作用强起来。
从做深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后半篇” 文章入手,切实建强 “治理枢纽”。一是优化机构运转,完善 “五办两中心一大队” 人员配备,由*名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兼任部门负责人,厘清内设机构权责事项*项,建立 “每日一报告、每周一会商、每月一研究” 工作机制,加强 “前台+后台” 联动运转,实现指挥扁平化。二是用好下放权限。对县委、县政府赋予的绩效考核权、综合管理权、建议权等*项权力实行动态管理,逐一明确对接部门、责任人充分运用创城考核工作中街道社区绩效考核分值占比*% 的权限,细化考核标准,变 “权小责大” 为 “有权管事”,对接 *家县直单位定点包格、参与创城,其中,*家考核分数靠前的网格责任单位,被推荐为创城工作优秀单位。三是抓强一线力量。以推进 “一支队伍管执法” 改革为契机,统筹街道及城市管理、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派驻、下沉执法人员,形成由*人组成的执法队伍,现场整治处理违法行为,让创城更有能量、更有底气。提高一线人员报酬标准,全面落实村 (社区) 主干 “五险一金”、其他村 (社区) 工作者 “五险” 待遇,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拧紧 “联动纽带”,将区域力量聚起来。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深化组织联结,充分凝聚创城攻坚合力。一是健全吹哨报到机制。深化街道 “大工委” 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互享互通,围绕创城工作任务,街道、社区建立项目、需求、问题 “三张清单”,由县直单位逐一认领、逐项推动,同时依托 “数字城管”、微信群等平台,建立问题收集、处理、反馈一条线管理机制,确保随时吹哨、及时响应。比如,针对旧城区停车难的突出问题,县住建局、城管局等部门第一时间 “应哨”,发挥职能优势,协调推进停车场建设,新增车位近*个。二是健全星级管理机制。出台 《*街道志愿者星级评选及兑换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服务积分、评星定级、兑换奖励、通报表扬等工作机制,积极发动辖区内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热心居民、企业工人等各类对象 *多名,成立*余支志愿服务队,认领宣传动员、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创城服务岗*多个,开展 “温暖星期六” 志愿服务行动,浓厚人人参与创城服务良好氛围,三是健全党建联盟机制。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体,吸纳*新兴领域党组织成立*个区域党建联盟,推动 “门前三包”、诚信文明经营、环境集中整治等工作落实。比如,*服务行业协会党支部联合*个社区党组织以及其他党组织成立党建联盟,开展 “党员诚信商户”” 党员示范店” 评选活动,建立商铺 “红色微驿站”,引领共治共享。
三、打通 “神经末梢”,把治理水平提起来
坚持多措并举,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是网格管理有精度。将城区*个社区 (村) 细化为*个网格,同步设置*多个党员责任片区、成立*个小区 (网格) 党支部,并将*个常住人口多、小区多、人员复杂的城郊村改设*个社区,提升治理精度。按照 “*名科级干部+*名社区工作者、网格责任单位人员+*名执法队队员+N 名志愿者” 模式,配强网格力量,通过 “每日巡、经常访、随手拍、实时报”,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创城问题,自创城以来,累计整治不规范经营户 *余家。拆除违章搭盖*万平方米、违规安装遮阳棚、地锁等*余个。二是小区自治有温度。在*个小区楼栋中全覆盖成立 “红色微家”,为每个小区配备*名小区秘书,了解收集群众反映的 “烦心事”“揪心事”,搭建 “邻里议事厅” 平台,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每月召开议事会,实现大事共议、难事共解、要事共决,浓厚 “家门口的事大家一起办” 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协调解决小区消防设施改造、电动车充电难,楼道乱堆乱放等问题*多件。三是街巷治理有力度。持续开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聚焦群众长期反映的老旧街巷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行 “小巷书记”“院落公章” 等工作法,整合投入*元专项资金,完成*条街巷改造升级,不仅培育了一批新的网红打卡点,群众幸福指数也持续攀升。比如,打造集小吃、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街道美食街,成为美食新地标,累计吸引游客*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