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四:在全市党建推动城市治理推进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街道*社区党委有效激活以人民为中心的 “近邻” 密码,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成色更足。社区荣获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 等项全国殊荣。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 “三个” 体系,让治理 “转” 起来。
推动党的 “神经末梢” 和网格化 “基础单元” 深度融合,推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一是健全组织网格体系。建立 “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 (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 四级组织架构,科学划分*个网格,形成网格管理体系,将 “人、格、事、责” 捆绑,变群众上门为力量下沉,实现 “人往格中走,事在网中办”,二是健全社区联动体系。建立 “吹哨报到”、兼职委员、议事协调等工作制度,通过 “一书三单” 的方式 (共驻共建协议书,需求清单、服务清单、资源清单) 构建联动治理共同体,闭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如在小区改造中,整合部门单位、业委会、红色物业等多元合力,破解加装电梯-四大难题”(程序难审批、意见难统一、方案难敲定、资金难筹问题。三是健全居民自治体系。以 “导师帮带工作室” 为载体,通过 “微党课、微课堂、微案例” 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强化对社区党员、业主代表、物业员工、社会能人等群体的 “教管培”“传帮带”,破解居民参与度不高、自治能力不强的难题。灵活采用民主恳谈、阳光议事、决策听证、“四议两公开” 等形式搭建居民自治平台,让 “旁观者” 变 “参与者”,协调解决高空抛物、环境卫生、生活琐事等矛盾纠纷*余件,居民自治活力进一步激发。
二、打造 “三个” 平台,让资源 “活” 起来。
以 “共建、共管、共用、共享” 为建设理念,用活党群服务阵地,构建吸引党员群众的先锋阵地、“红色磁场”,一是打造百米 “近邻” 党建长廊通过租借、腾退、共享等形式,将杂物间、通道改造成党建长廊,活动阵地从原有的*平方米拓展到*平方米,让居民们有 “地” 可去、有 “乐” 可寻。社区组建舞蹈、合唱、书法等*支文体活动队伍,常态开展文艺演出,社区春晚连续举办*届,居民在享受 “文化大餐” 的同时加深了情感交流,邻里间从 “生人” 变成 “熟人”、知心人。二是打造党群共享共建空间。坚持以干得助、不等不靠,争取各级资金 *元,建成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和亲民化为设计理念,便民服务大厅设在 1 层,2-5 层分别打造为青少年儿童之家、政治生活馆、社区党校 (多功能厅)、健身馆等活动阵地,确保办公场所最小化,活动场所最大化,实现政务 “云” 空间、党群 “邻” 阵地、社区 “汇” 客厅、共享 “乐” 天地四大功能。三是打造 “云党建” 直播平台。推进党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开辟直播间,*余名党员带头走进直播间,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文明新风,开设平安建设、疫情防控等课程,举办公益义卖、直播带货等活动,进一步缩短联系服务群众半径。直播间开通以来,共举办微党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各类讲座*场,筹集公益义卖资金*元,帮助*户商家带货总金额达 *元。
三、做优 “三项” 服务,让群众 “乐” 起来。
以社区专职工作者、志愿者这两支队伍为主体,让平安幸福生活近在咫尺。一是推行 “一站式” 服务。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形式,承接*余项便民服务,设置服务窗口 *个,实现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行政务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让 “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二是推行 “点单式” 服务。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发放便民服务卡,查看微信群消息等渠道,线上线下收集群众 “急难愁吩” 问题。采取 “居民点单。社区 (小区) 派单,单位或志愿者或物业接单” 的形式,架起服务群众 “连心桥”。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元,搭建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疫情防控网格通,新装监控*个、路灯*盏,改造白改黑” 路面*平方米、煤气管道*公里、自来水管道*公里,新建停车位*个、新能源充电桩*个、二轮电动车充电桩*个。三是推行 “暖心式” 服务。组织在职党员、青年志愿者、社区 “五老”、物业员工等组成*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人,常态化开展助老、助孤、助学、助医、助困、助残 “六助” 志愿服务,每月固定*日举办 “爱心日” 活动,提供泡脚、剪指甲、理发、健康体检等系列服务,至今共连续举办*年,服务群众*多人次,用最暖心的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