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开题报告样本—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制约

由于是样本,很多方面做了技术处理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制约


选题依据
现实依据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


    XXXXXXX根植于民族心灵深XXXXXXXXXXXXXX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化心理具有积极地一面,不过XXXXXXX中的面子观、人情观、尚和心态等正是阻碍今天思维创新的因素,是今天XXXXXXX中最难变革的地方。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本论文选取这一角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
    (1)分析XXXXXXX,说明XXXXXXX。
    (2)XXXXXXX对XXXXXXX的制约。
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XXXXXXX是从哪些方面影响XXXXXXX的。
    (2)为XXXXXXX的发展营造合适的文化心理环境。
研究方法
     本文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通过文献研究法,根据XXXXXXX特征归类并分析。
    2.运用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方法阐述XXXXXXX的重要性,分析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3.在分析中阐述XXXXXXX对XXXXXXX的制约,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研究思路
    本论文拟从XXXXXXX的形成和XXXXXXX的特点入手,比较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不同,结合当今XXXXXXX的现实,说明XXXXXXX对XXXXXXX发展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预期结论
1.分析中国XXXXXXX对XXXXXXX制约。
2.发展先进文化,提出相关对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心理环境。
论文提纲
 绪论
1.1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XXXXXXX与XXXXXXX的关系
2.1中西方文化心理比较
2.1.1中国传统文化和XXXXXXX之间的关系
2.1.2中西方文化心理比较
2.2 XXXXXXX与XXXXXXX的关系
2.2.1 科技创新与XXXXXXX的关系
2.2.2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先天的对XXXXXXX的制约
第三章 XXXXXXX对XXXXXXX的制约
3.1.尚和心态对XXXXXXX的制约
3.1.1尚和心态的文化心理分析
3.1.2尚和心态对XXXXXXX的制约分析
3.2.面子观对XXXXXXX的制约
3.2.1.面子观的文化心理分析
3.2.2面子观对XXXXXXX的制约分析
3.3.人情观对XXXXXXX的制约
3.3.1.人情观的文化心理分析
3.3.2.人情观对XXXXXXX的制约分析
3.3.自我观对XXXXXXX的制约
3.3.1自我观的文化心理分析
3.3.2自我观对XXXXXXX的制约分析
第四章 对策
4.1摒弃尚和心态对XXXXXXX的消极因素
4.2适度讲面子,避免面子主义的出现。
4.3慎用人情,趋于理性化的思维。
4.4 发扬传统自我观里的积极思想,以“生”出适应创新思维的新自我
研究进度
准备(2009年12月——2010年2月):大量收集、阅读、分析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及有关参考文献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
开题(2010年3月)整理文献资料,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开题,听取考评小组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论文提纲。
撰稿(2010年4月——2011年2月):撰写学术论文,完成初稿,交给导师修改。
定稿(2011年3-4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最后定稿。
答辩(2011年5月):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专著
[1][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
[2][美]何天爵.中国人本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柏杨.丑陋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英]李约瑟.陈立夫主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9][英]迈克.彭等.邹海燕等译.中国人的心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10]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1][英]迈克·彭.难以琢磨的中国人[M].杨德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德]卫礼贤.中国心灵[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社,1998
[1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5]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二、论文
[1]张明华.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思维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宋刚.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机制[J].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田辉玉.科学理性的缺乏——也谈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4]李新,张磊.论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负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2)
[5]乌尼日,何华青.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J].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6]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7]陈波.科技创新乏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5)
[8]李国良.儒家文化对创新的负面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3(1)
[9]李映红.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J].前沿,2002(12)
[10]王桂娥.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5)
[11]吴秋红.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1(4)
[12]沈春林.中国XXXXXXX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制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13]黄山.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精神的影响[J].安徽科技,2000(7-8)
[14]况长清.试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缺陷[J].学术论坛,2002(7)
[15] 李杏,丁振国.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2(6)
[16]吴望名.XXXXXXX弱点的反思[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10)
[17] 李承宗,彭福扬.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J].科学·经济·社会,2003(1)
[18] 陈曼娜.XXXXXXX结构在近代转换中的失衡[J].史学月刊,1999(1)
[19]阎海峰.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20]张义生.阻碍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 1999(12).
[21]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技版),1998(6)
其它
[1]潘家铮.正视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副作用[N].人民日报,2002-5-17
 

THE END
打赏
海报
成都理工大学开题报告样本—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制约

选题依据
现实依据
    德国作家海涅曾说: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 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在XXXXXXX的推动下,新的科学理论不断诞生,从而推动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可以 这样说,XXXXXXX,是人类思维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 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XXXXXXX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是 真正的财富,纵观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哪一步也离不开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加 强,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没有合理正确的创新思维,创新好比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