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打造更高水平的 ‘天府粮仓’” 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开展农户承包耕地撂荒专项整治的系列决策部署,创新 “基层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组织牵头” 的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并与村集体经济联结。截至今年 6 月,全县复耕撂荒耕地 1.8 万亩,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569.3 万元。
一、明晰 “三大举措”,压紧压实政治责任。
一是党员干部示范引领,编制地块 “明细账”。
制定 《**县耕地撂荒整治十条硬措施》,把党建引领置于首位、贯穿始终,从坚守红线、摸清底数、动态监管、优化结构、培育主体、改善条件、严格政策、复垦复种、政策激励、健全机制等 10 个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乡镇党委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组建工作专班,逐村、逐户、逐块开展摸排登记和动态监测,分级建立信息台账,实行建档挂图管理。经 “村摸排、乡复核、县审核、市抽查” 程序,确定全县有农户承包耕地撂荒近 2 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1.31%。
二是强化政策宣传激励,发出复耕 “动员令”。
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流动小喇叭等线下宣传载体和 “农民工之家” 四级双向微信矩阵群等线上宣传平台,常态化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明确撂荒地复耕复种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产业扶持及特色产业奖补等涉农惠农政策直接挂钩并兑现,提高农户种植热情,减少耕地撂荒现象。今年以来,镇村党组织开展入户讲解 2.1 万余场次,张贴 《关于坚决制止耕地撂荒的通告》3983 份,106 名任务较重的村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任期内全面消除撂荒地。
三是从严督查考核问责,公开限期 “通知书”。
出台 《关于健全科级领导干部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的十条意见》,把撂荒耕地整治作为科级领导干部履行抓乡村振兴责任的重要内容。制发 《关于党组织引领撂荒地整治促集体经济增收的通知》,探索建立村级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撂荒地整治和粮经作物保质扩面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机制。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对 33 个乡镇和 383 个村撂荒耕地整治情况进行排位考核,既树立标杆,又鞭策后进。
二、力推 “三大行动”,强化政策导向作用。
一是实施 “资源整合行动”。
针对撂荒耕地普遍偏远贫瘠、耕作条件差等问题,镇村党组织充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产粮大县等项目,完善复耕地周边农业设施。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 “无钱办事”“融资困难” 等问题,镇村党组织以 “金融甘泉促振兴行动” 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探索建立 “银企村” 三方联动机制,推进撂荒耕地整治促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同时,强化政策激励,整合涉农资金 500 万元、县级财政配套 300 万元,专项补助撂荒地整治;并从县管党费中划拨 200 万元,重点对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工作成效突出,撂荒地复垦复种规模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党组织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是实施 “分类优化行动”。
严格按照 “四议两公开” 议事决策程序,“一村一案”“一地一策” 制定撂荒耕地整治方案,引导群众根据撂荒时间、类型、性质,按照 “以粮为主、粮经统筹” 和 “产业互补、用好坡台土” 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调整经果林 “还田上坡”,稳定优质大米和高产玉米面积,扩大油菜、大豆、麦冬—玉米复合种植面积。预计全年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 180 万亩以上。
三是实施 “产销对接行动”。
针对农产品销售端问题,积极组织懂销售、渠道广的党员干部组建营销经理人队伍,主动到周边超市、农贸市场牵线搭桥找 “婆家”,通过供给需求、价格均衡、统一采摘、协助看货等方式,促使商超和种植农户 “联姻”,把撂荒耕地产出的玉米、青椒、花生等农产品摆上超市货架,带动农户增收。如刘营镇龙沟村整治撂荒地 90 余亩,跟公司对接打通销售渠道,发展青菜种植产业、制作榨菜,实现村集体年增收 2 万元,带动 90 名农户年均增收 800-1000 元。
三、优化 “三大模式”,分类施治用活土地。
一是创新引进社会资本 “集中复耕” 模式。
发挥基层党组织 “前沿作战部” 作用,依托涉农企业在资金、经营、资源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创新 “涉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 合作机制,由涉农企业将复耕资金、农机设备等注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与撂荒农户签订复耕协议,并组织人员进行整理复耕及后期经营,相关收益由三方按协议约定比例进行分成。如断石乡飞凤村引进军屯农业有限公司,采取 “村党组织+公司+联合社+农户” 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小春种植小麦 800 余亩 (其中整治复种撂荒地 223 亩),大春种植高粱,为五粮液等大型酒厂提供酿酒原料,预计村集体经济增收 24 万余元。
二是推广村集体与农户 “联合复耕” 模式。
基层党组织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将撂荒耕地经营权集中起来,运用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和党员干部、农户自筹资金对撂荒地进行整治,整治完成后既可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也可以按党员群众意愿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返租给农户种植。如中太镇采取 “村集体+农户” 经营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动员农户将撂荒耕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经营管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约定:“自撂荒土地开荒之日起,3 年内由村集体耕种,收益归村集体所有;3 年后将群众土地资源和村集体托管成本折股量化,经营土地所得收益按股权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今年以来,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牵头复垦复种 8133 亩,亩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7000 余元。
三是构建农户与农户 “协同复耕” 模式。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 “零成本复垦+低成本经营” 的自治模式,采取 “结对互帮”“代耕代种”“联耕联种” 等方式,有效化解分布零星的点状撂荒现象。如西平镇按照 “权属归谁、由谁复耕” 的原则,通过逐门逐户深入宣传,动员和引导农户履行承包职责,重点对零星分布、缺乏劳动力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户有种植意愿的 “巴掌田、鸡窝地”,采取农户与农户 “结对互帮” 的模式签订联耕联种协议书 346 份,通过 “一方出设备、一方出人力” 统筹使用劳力、机械等资源。截至目前,该镇共结对复耕零散耕地 1200 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