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 “神经末梢”。近年来,**县**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借鉴先进地区管理经验,结合 “双报到双必应双报告” 工作机制,按照 “试点示范、逐步推广” 的要求,坚持 “台账是基础、组织是骨架、选人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活动是载体、宣传是生命” 的工作思路,初步建立起 “纵横到边、覆盖全面” 的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做法成效
(一) 加强领导,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 “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为民服务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 五级链条,将党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网格中。共成立小区为民服务党支部**个、楼栋党小组**个,实现社区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坚持 “一社区一大网格”“一小区 (居民区) 一中网格”“一楼栋 (街巷) 一小网格”,设大网格长*人 (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中网格长**人 (小区党员业委会负责人、党员干部等担任)、小网格长**人 (党员楼栋长、党员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离退休干部等担任),进一步夯实社区治理力量。严格执行在职党员干部、志愿者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遵守居民公约、维护公共秩序、促进邻里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二) 明确职责,不断创新服务效能。
明确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环境卫生、便民服务等网格化工作内容,细化了各级党组织、网格长及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工作职责,健全了社区党建信息数据库,通过公示让党员从群众中显出来,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搭建 “红色 1 平米” 议事亭,悬挂为民服务公示牌、“微心愿” 收集栏、回音壁,架起服务群众的 “初心桥”。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探索实施 “四五六”“三单制”“五方联动” 等居民服务工作方法,浓厚 “网格事务党员管、社区事务大家办” 的氛围。
(三) 建章立制,促进实现长效管理。
将辖区内应急管理、服务群众、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纳入网格,助推辖区基层治理工作实现网格全覆盖。聚焦群众 “急难愁盼” 问题,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优化工作内容、科学设置流程,推动服务到户到人,精准消除难点、痛点、堵点,构建起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全面覆盖的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岗位公示、工作例会、情况报告、考核评价、闭环反馈、定期走访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制度可循,真正实现 “民呼我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四) 以人为本,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结合小区实际成立了爱心车队、敬老助残、矛盾调解、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流动图书馆、巡回法庭进社区和上门义诊、秦腔清唱会等惠民活动,协调解决了小王涧小区无物业统一管理、兴周小区无集中充电桩等一批群众身边的难事,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各级网格长认真做好救助、养老、就业和卫生等各项社区服务工作,组织网格内居民积极参加文明创建、文体娱乐、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处理矛盾纠纷,为辖区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二、短板不足
一是参与方不够积极。
部分党员干部、志愿者工作任务较重,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部分群众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认识不够深入,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社会组织参与较少,特别是 “一约四会” 等自管组织机构还不健全,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二是开展服务不够精准。
对党员干部、志愿者的特长和服务意愿不够了解,优势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对小区居民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服务与需求对接不准。
三是志愿服务不够丰富。
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够,仅围绕垃圾捡拾、重大活动秩序维护等,深层次挖掘特有资源、打造特色主题小区、提升小区治理水平还不到位。
四是联动合力不够强大。
在 “党建+基层治理” 网格化工作中,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行业小区建设、履行小区管理职能方面做得不够,动员本单位党员干部投入小区治理不普遍。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宣传,让群众广泛参与。
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上级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部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意义,明确网格划分、党组织嵌入、岗位职责等内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动员党员群众参加 “力所能及、举手之劳、融入日常” 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挖掘优秀网格员的先进事迹,提炼典型经验,发挥激励示范作用。
(二) 聚焦需求,让服务更加精准。
利用 “双报到” 制度对党员干部、志愿者的特长进行详细登记、认真梳理、全面整合,制定资源清单。定期对辖区内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进行入户走访,动态掌握情况,制定需求清单,推动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球类比赛、娱乐表演、亲子游戏等活动,吸引社区群众、“双报到” 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到服务、体验到和谐、享受到幸福。
(三) 积极探索,让创新激发活力。
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提升 “党建+基层治理” 网格化覆盖面。积极吸纳 “两代表一委员” 和居民中的经济能人、贤达人士等参与小区建设,发挥各自优长,为小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支持。以社区、小区为单位探索适宜自治单元,以 “微治理” 为方法尊重居民 “微心愿”,培植社会 “微组织”,着力建设 “微机制”,大力推行 “微行动”,助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构建起 “社区共同体”。
(四) 统筹兼顾,让优势充分发挥。
健全完善 “一约四会” 组织机构,发挥其在矛盾调解、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作用,真正让群众在身边看得见党员身影、听得见党的声音、感受得到党的温暖。健全完善党员 “双评议” 制度,强化镇街与县级行业部门沟通对接,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发挥好小区为民服务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 “板凳会”“圆桌会” 等形式邀请业委会负责人、辖区报到党员、在职及离退休干部、专业人才等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协商解决实际问题,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