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民心所向,政之所往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给大家讲一堂党课,我今天的主题是“民心所向,政之所往”,我知道今天坐在这里的有很多都是基层党员干部,你们应该更明白民心向背问题,今天我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来跟大家聊一聊“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希望大家听后有所收获。
一、观千里“江山”,感知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人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等文章都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当代中国对“人民”的理解,中国人千年前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把人摆在社会和价值体系重要位置。在论述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丰富思想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本观念对执政的借鉴意义。在继承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等理念基础上,中共提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民立场,赋予民本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道路的百年史,也是一部“人民观”的践行史。在中国著名的政治地标北京长安街上,中南海新华门内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就是百年基因最显性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观察家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和“人民”关系的阐述,究其本质强调的是“人心向背”这一根本性问题。放眼世界,“治乱兴衰”的案例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用“塔西佗陷阱”“霸王别姬”“历史周期率”等经验教训告诫全党,“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二、从三次战役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一个道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同国民党军队的大决战,既是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正是由于我们赢得了民心向背之争,才使得双方力量对比悄然逆转,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赢得了人民政权。
民心向背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代先贤们很早就认识到民心与政治、政权的关系。《管子·牧民》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吕氏春秋·顺民》曰:“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大学》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回望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征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重视民心向背,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革命战争年代,广泛流传着一首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生动体现出我们党的根脉深扎人民群众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困扰潮河流域人民的水患困扰以及京津地区人民的供水难题,我们党在生产力有限、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几乎全靠人力打隧道、筑大坝,修建密云水库,人民群众自发背着荆条筐,奔来跑去地运送土石,最终创造出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水利奇迹。1978年冬,当18位小岗村村民在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时,我们党顺应民心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一首支前民谣,到密云水库的水利奇迹,再到小岗村“秘密契约”上的红手印,这些事例充分证明,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功,不仅是顺民心而为之,更是得民心而成之,彰显的是我们党能够把握民心向背、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重视民心向背,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抉择。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答好勇于自我革命的关键答题,才能交出民心向背的优异答卷。只有坚持以正视问题的革命自觉和刀刃向内的斗争勇气,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使党在自我革命的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古人有云,“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而吾心之敬,是又合天民而一之者也。有天下者,可不知所以敬之哉!”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筑牢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到无往而不胜。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意义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一百年来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围绕人民的福祉展开。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党领导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春潮澎湃的改革年代,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逐梦的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一定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四、新时代党员干部一如既往践行人民至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2012到2022,这十年,“人民至上”成为鲜明的时代强音。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始终如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百年峥嵘岁月,眺望未来奋进之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在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中,虚心向人民学习,切实提升服务人民的本领和水平,坚决反对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强化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