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从市风雨局来到了沟渠县双桂乡战斗村。战斗村距离沟渠县城 65 公里、人均纯收入不足 3000 元、还有 103 户 387 人绝对贫困人口,是典型的边远贫困村。特别让我吃惊的是,作为双桂乡政府所在地的在街村,却没有形成集市。此情此景,对我触动很深、震撼很大,怀着一颗 “既派之则安之” 的决心和 “敢叫马桑换新颜” 的信心,我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
牢记使命敢担当,自身才能 “沉下去”。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深知群众对干部的希冀;作为 “第一书记”,我更感组织交办的任务之重。“第一书记” 的角色定位,要求我必须放下身份、用活知识、加强实践,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知道老百姓最需要解决什么、最盼望实现什么 06 个多月以来,我坚持驻点在村、食宿在村,与原单位完全脱钩,实际驻村时间 100 多天。为准确掌握村情民意,我与村 “两委” 干部一道,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 10 余次,为党员换思想、为群众树信心。落实 “五个一批” 政策,实地走访困难群众、了解产业发展、分析致贫原因,听取群众脱贫需求,真正做到脱贫方案到户、帮扶干部到户、扶持基金到户、致富产业到户、保障措施到户 “五个到户” 全覆盖走访户贫困户,整合扶贫专项资金 10 万元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为 70 余户贫困户发放扶持基金 8 万余元,协调建立机关干部与贫困群众帮扶结对 103 个,落实贫困户农村低保 40 余人。
扶贫首先要扶智,工作才能 “干得好”。扶贫要扶智,重在扶干部。通过深入调研,我认为,战斗村的贫困症绔芥在资源、不在区位、不在群众,—关键在思想。为此,一方面,我坚持经常向乡党委领导汇报驻村工作,争取支持,听取建议。另一方面,加强村 “两委” 班子队伍建设,规范健全村内日常工作制度,先后将 3 名回乡创业人士、致富能手纳入村 “两委” 班子后备人选,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我还组织村内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学习考察 1 次,开展党员干部培训 1 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 期,拓宽致富思维,提升致富能力。另外,牵头将国家扶贫政策、省市县全会报告及扶贫工作要求装订成册,免费发放至当地干部群众,帮助他们掌握了解宏观政策、发展形势和当前机遇,主动融入精准扶贫。
务实工作是关键,群众才能 “信得过”。战斗村 “一梁三条塬,纵横十里路” 的地形导致该村十年九旱,出行难、吃水难大大制约了该村发展,修路引水成为当地几代人最迫切的愿望。驻村以来,我坚持把抓项目、跑资金、抓基础作为工作的重心,从改善村域基础设施、群众居住环境、农业生产设施等入手,着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单位出资 30 万元,邀请专业机构,制定了战斗村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将 5 个社共 6。7 公里的环线路硬化工程纳入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协调整治 2 口病塘、新建口塘库,了 2 月前将完工;协调实施 190 户农户危旧房改造及聚居点建设,目前正稳步推进;协调新建 500 真教师宿舍和原男生宿舍厕所改造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协调将 “” 洪灾中冲毁的人行便桥纳入重建规划。与此同时,我与村 “两委” 一道,将发展产业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战斗村自我 “造血” 功能。目前,500 亩核桃树苗已协调落实到位,300 亩有机蔬菜产业园已纳入土地整理项目,回引 1 名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战斗村走上了产业奔康的快车道。
驻村以来,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说农家话,与老百姓 “零距离” 地接触,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老百姓的不容易,感受到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感受到了扶贫攻坚的任重道远,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一如既往扑下身子真扶贫、坚定不移沉到一线扶真贫的决心和信心。下一步,我将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继续在精准扶贫一线,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借助 “第一书记” 这个平台,用好用活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努力实现 “党得民心、农民得实惠、自己受锻炼”“三赢” 局面,牵手战斗村老百姓早日脱贫奔康。
这是公务员类的文章吗
@漫道:肯定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