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新就业群体已成为*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中坚力量。新兴领域既是基层党建的 “薄弱点”,也是新的 “增长点”,亟待拿出进一步的务实举措,推动新就业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街道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新就业群体的现状、经验做法、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截至 2023 年 3 月,*街道共有极兔速递、美团、饿了么等新就业企业 12 家,新就业员工 800 多名,其中有党组织的有 3 家 (2 家建制型党组织和 1 家功能型党组织),党员 9 名,入党积极分子 3 名。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咨询座谈、随机抽样、查阅资料等形式,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党员及群众开展调研 103 人次。调研结果显示,从政治面貌看党员占比约 5%;从学习时间来看,新就业群体劳动者一周学习时间少于 1 个小时占 95%;从工作时间来看,新就业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 8 小时及以下的占 20%,8—12 小时占 57%,12 小时以上的占 23%,超过八成受访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高于 8 小时;调研显示,受访者从事目前工作的时间在 1 年以内占比 40%,1—2 年占 35%,2—5 年占 18%,5 年以上的占 7%。调研发现,受访者表示后续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从事目前工作占 30%,受访者表示准备换工作或者暂时先做着,有合适的再换占 70%;在从事新就业的人员中,七成以上较为认可目前的就业现状。具体来看,感到满意占 25%,比较满意占 18%,表示一般占 27%,表示不满意的占 30%。整体看来,新就业群体普遍呈现学习时间少,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职业获得感较低的状况。
二、相关做法
(一) 构建工作体系,谋划组织建设 “新” 格局。开展专项摸排。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活动 12 次,摸排出新业态企业、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 23 个,掌握从业人员 800 余人,发现党员 17 名。集聚新兴力量。组建新就业建制型党组织 2 个、功能型党组织 1 个;选派党建指导员 3 名,发布组织生活参考,帮助指导、规范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向新就业群体倾斜,全年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 3 人。筑牢理论堡垒。向新就业群体发放理论书籍 200 余册;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开展交流座谈 2 次。利用快递、外卖行业网点晨会时间,创新开展 “晨间党课”“巡回党校”62 次,累计覆盖 1860 人次。
(二) 优化暖新质量,锚定服务发展 “新” 方向。建设暖 “新” 阵地。打破常规,构建街区、园区、社区 “三区建设” 格局。以梅里古镇为依托,打造枢纽式实地服务阵地矩阵——“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在产业园区设立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 1 处、货车物流司机之家 1 处;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会客厅、红色驿站设立小蜜蜂驿站 17 个,友好之家 2 处,新就业群体专属停车车位 3 处。解决烦 “新” 问题。广泛收集新就业群体需求、建议,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10 余个,服务帮助 60 余人次。其中,综合党委主动对接人社部门,为新就业群体开辟招聘专区,协调提供就业岗位 50 多个。组织暖 “新” 活动。针对新就业群体特点和时令需求,为新就业群体开展 “暖蜂慰问” 活动 12 次,覆盖新就业群体 780 余人次。联合大世界影城、梅里大食堂等友好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观影、非遗体验和餐饮消费等专属特惠。
(三) 凝聚新兴力量,延伸基层治理 “新” 触角。搭建参与治理平台。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建立相关问题反馈群组,实现从 “被动服务” 到 “主动参与” 的转变。组建参与治理队伍。号召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30 余名就近到社区报到,组建 1 支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外卖小哥争当 “流动网格员”,以 “随手拍” 等方式成为社区治理移动 “摄像头”。组织开展文明宣传单发放、环境卫生停车秩序提升等志愿活动 2 次。选树参与治理典型。梳理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先进典型并充分利用交汇点新闻、锡新先锋、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率低。部分新就业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对建立党组织无意识、无需求,在抓党建工作方面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经过摸排,新就业行业党员组织关系大多保留在原籍或原单位,出现组织关系与工作关系相分离的情况,且各新就业企业党员数量较少,难以单独成立党组织。
(二) 新就业群体学习质效不高。新就业群体普遍忽视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学习来提升自我。新就业群体呈现人员流动性大、时间紧等特点,活动以线上自主学习为主,难以集中学习,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三) 新就业群体职业获得感不强。长期以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保障水平低等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与传统意义上的职工相比,新就业形态群体具有工作时间碎片化、劳动关系化不固定等特点,权益维护面临许多困难问题,造成新就业群体获得感普遍不强。
四、对策和建议
(一) 固本培基,筑牢新就业群体组织堡垒。一是强化 “两个覆盖”。定期对全街道新就业群体进行 “地毯式” 摸排,通过采用 “单独建、联合建、功能型” 等管理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率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把新就业群体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引导其按规定开展好党的组织生活。二是培养新就业党员后备队伍。加大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特别是将新就业群体中的优秀员工、企业、车队和站点负责人有计划地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培养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后备力量,为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发展注入活力;三是用好指导员队伍。选派党性观念强、能力素质优、经验丰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直接联络、服务、指导新就业群体,有效增强党建工作力量,确保实现党的工作指导全覆盖。
(二) 笃行创新,提升新就业群体学习质效。一是搭建云端课堂。通过 “学习强国”APP、微信、冬训码上学和梅里云课堂等载体,搭建指尖互动课堂,推送微党课、微视频,组织开展线上党员大讨论、冬训主讲人等活动,将党员学习教育方式从传统的书本教育投射至指尖,激发学习活力。二是定制 “主题+” 套餐。 根据新就业群体特征和工作性质,征询新就业群体学习需求,定制供给 “主题+” 党建套餐。套餐内容除理论学习外,还增设了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和法律普及等定制课程,让广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三是创新平台载体。利用新就业群体晨会和午休间隙开展 “巡回党校” 和 “晨间党课”,进行碎片化学习,丰富新就业学习载体的同时,有效缓解新就业群体工学矛盾,不断提高学习实效,引导广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听党话、跟党走,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三) 落实落细,强化新就业群体激励保障。一是做好暖新服务保障。定期联合人社、民政、司法、交警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普及、文明创建等新就业群体 “暖新服务” 活动,帮助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二是创新阵地服务内容。在街区硬件建设、网点阵地打造、周边商户合作共建等方面下功夫,创新推出更多的专属 “新” 阵地、“新” 菜单和 “新” 服务,切实将党组织的关怀温暖传递到新就业群体心中。三是细化制度激励机制。细化 “友好积分”“友好公约”“友好规范” 等系列制度,通过鼓励友好街区内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等获取积分,以 “小积分” 激活 “大能量”,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