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坚持以 “组织架构网格化、塆组支部规范化、塆组建设实用化、治理服务精细化” 为抓手,探索研究出台 《深化农村塆组党建提升治理效能实施方案》,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最后一百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一、组织架构网格化,在建强治理体系中强化党的领导
(一) 健全纵向到底组织架构
以自然塆组为基本治理单元,对人数较多的塆组,根据村庄规模、居民分布等进一步细化设置红网格,构建 “镇党委—行政村党支部 (总支、党委)—自然塆党支部 (党小组)—红网格—党员中心户” 的五级党组织体系,着力推动党的组织覆盖纵向到底。全市共建成塆组党小组 1026 个,1.4 万户农村党员户包保联系群众 15.5 万户,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中心户微网格为主体的组织体系,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村塆,党员作用发挥在村塆。
(二) 健全横向到边自治组织
推广 “两约三队”“五会五队”“两长五员” 等群众自治实践,积极引导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参与塆组治理,持续擦亮 “希望家园”“姐妹共建·幸福家园” 等活动品牌,建立志愿服务队 546 支,塆场自管队 2688 支,注册志愿者 2 万余人,健全群众自治体系横向到边。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 336 个村 (社区) 村规民约全覆盖,花桥镇杨二岭村获评全省 “一约四会” 优秀典型案例。
(三) 健全分组连片治理网格
整合地域相近、资源相同、产业相连、发展相融的塆组、村庄 “抱团发展”,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服务联手、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发展联促等形式,探索村 (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两新” 组织五方联动的党建联建模式,先后打造**镇通天河流域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梅川镇永西片区一河两岸产业园、大法寺镇环仙姑山 “红网格小空间” 治理示范区等一批党建引领促乡村治理示范片区。
二、塆组支部规范化,在夯实治理基础中建强战斗堡垒
(一) 红星之家强阵地
开展 “百村千塆” 示范创建,因地制宜利用集体仓库厂房、闲置民房、宗祠礼堂等,打造高质量 “红星之家”100 余个,将理发室、爱心食堂、签约医生等服务事项进行整合,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让群众在 “家门口” 享受更多公共服务。如大法寺镇上桂村上桂塆将文化礼堂转化为红星之家、塆民之家。以 “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等 “五治” 融合并举,打造集文化礼堂、普法学堂、道德讲堂、村民说事堂和群众智囊堂等 “五堂” 于一体的群众活动阵地,激发村塆治理活力。
(二) 四雁培育强队伍
实施 “归雁、头雁、雏雁、鸿雁”“四雁工程”,深入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后备干部、乡土专家等各类人员的选育管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引进一批优秀青年到村任职,如**脱下军装驾驶农机,带领村民谋幸福。扎实开展换届 “回头看” 和届中分析,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300 名、驻村工作队 320 支,储备村级后备干部 1170 名,夯实村塆治理人才保障。创新实施 “金融村官” 工程,选派两批次 90 名金融村官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培训提能,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培训 2800 余人次。
(三) 分类管理强党员
出台 《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方案 (试行)》,探索推行党员 “五式” 管理,推动党员户挂牌亮责、冲锋在前,引导农村无职党员认诺践诺、开展志愿服务 12705 件次。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实施 “星火行动”,摸排流动党员 5880 名,吸引 50 余名流动党员返乡创业,32 人进入 “两委” 班子任职。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活动,组织在家农村党员全员轮训。创新开展 “红色经典月月读”,推出 “我是党员” 系列短视频 16 个,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三、塆组建设实用化,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中坚持共谋共建
(一) 针灸式改造
坚持最小干预维护村庄肌理,以村塆 “四小园” 建设为突破口,统筹 1.8 亿元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针灸式改造。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发拆除清理旱厕 2080 个、废弃临时构筑物 1725 所、破旧危房 2030 间,让塆场内部更为通畅。充分利用拆违清乱的旧砖废瓦铺巷道、砌围墙、建景点,建成 “四小园”7300 平方米。先后修复破损道路 12.95 公里,平整巷道 37.55 公里,改造立面 11.44 万平方米,建设文体活动广场 9.4 万平方米,打造出了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 “四美乡村”。
(二) 各资源整合
坚持全市 “一盘棋”,推动部门横向联动、资源集中整合,32 家市直部门结对包保,43 支乡村振兴队伍下沉共建,51 支共同缔造工作队蹲点指导,住建、农业农村等 10 余家部门整合项目资源 “以奖代补”6000 余万元支持塆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出物、出料、出地、出智,发动群众投工投力投劳 9718 人次,群众捐款 582.57 万元。打造了 “共享厨房”“共享直播间”“共享柴房”“共享书屋” 等一批契合群众需求的功能空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三) 微文化润心
聚焦 “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高额人情礼金” 等不良社会风气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机制,全市 1700 个基层党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承诺书签订活动。结合文明塆组、和谐塆组、宜居塆组、幸福塆组 “四型塆组” 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好婆婆”“好媳妇” 等评比活动,评选各类先进典型 518 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如梅川镇饶为市村饶为市大塆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 “三民工作法”,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塆场整治,定期组织群众代表对人居环境开展常态化评议评比,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授予 “流动红旗”,切实增强群众荣誉感、责任感。
四、治理服务精细化,在畅通民意渠道中做到民呼我应
(一) 塆子夜话听民意
紧紧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论方法,创新推出 “塆子夜话” 活动。组织党员群众传上情、访民情、摸实情、问实策化解矛盾纠纷、畅谈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思路,让群众从 “观望” 逐步转向 “关注”,广泛聚集群众智慧。今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夜话 200 余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800 余个。按照公约共议、大事共商、协同共办的思路,推动塆组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做到 “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大家办”。
(二) 领岗诺责践初心
深化党员 “领岗诺责”,推动党员亮身份、亮岗位、亮承诺、亮业绩、亮评议。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动 5400 名党员干部下沉村塆参与环境整治、综合治理等工作 12188 人次,累计收集问题 7259 个,解决问题 6903 个。推行党员积分管理,依据党员表现进行积分,定期公布党员积分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监督,树立起 “有为必有位” 的鲜明导向,切实把优质服务做到群众身边。
(三) 服务管理齐参与
探索推行 “公共设施群众管、公共事务自治组织管” 的机制,引导塆组群众组建 “使用者协会”,加强对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设立公益性管护岗位,优先从低收入群众中聘请管护员管护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基层,建立以 12 个镇级帮办代办为中心、336 个村 (社区) 党群服务中心为次中心、2721 个塆场为点的帮办代办体系,积极组织党员中心户、志愿者、五老人员、妇女、青年等参与到队伍中来,“零距离” 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