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堪当重任高素质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识人爱才的鲜明导向,抓深抓实干部育选管用各个环节,构建干部队伍 “成长链”,搭好干事创业 “成长梯”,着力提高干部知重负重、担事任事的能力,全力以赴服务和融入**国际口岸城市建设。
一、聚焦后继有人,涵养干部 “蓄水池”
一是因需扩源。坚持 “依事择人、按需配备、综合比选” 原则,制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招录计划,通过选调生接收、公务员招录、事业编考录等方式,引进吸收优秀年轻干部。先后到**大学、**财经大学等省内 8 所高校开展 “带编进校” 引才活动,达成意向性签约 159 人,为**干部队伍注入 “源头活水”。今年来,设置公务员岗位 36 个,拟招录 38 人;事业单位岗位 91 人,拟招聘 93 人。二是按质准入。全面落实 《**省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将 5 个方面 15 条正向考察指标、8 个方面 22 条反向考察指标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考察内容,通过建立政治素质考察正反面清单,实施 “6442” 干部考察法,考准考实干部,把好干部 “准入关”。三是依事识人。牢固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制定 《**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暂行办法》,重点选拔使用在产业发展、强边固防、重大斗争、重点项目推进等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2023 年上半年共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干部 42 名,公务员职级晋升等级 21 名,事业干部调任公务员 2 名。
二、突出堪当重任,优化干部 “练兵场”
一是 “三学堂” 增才智。开设机关干部 “知行学堂”“越语学堂”、乡村干部 “共富学堂” 为主,“万名党员进党校”“中青班”“专业化小班” 等为辅的培训课堂,推动县级干部集中学、乡镇干部田间学、优秀干部小班学,综合运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交流研讨、现场教学、成果检验等方式开展全覆盖学习培训。累计开展 “知行学堂”6 期、“共富学堂”3 期、干部专业能力提升暨越南语技能培训班 1 期。二是 “一线练” 强本领。注重年轻干部在一线 “墩苗壮苗”,综合研判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能力水平和岗位特点,选派年轻干部投身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 “急难险重” 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帮助年轻干部补钙强基。**共选派 1 名干部 “外挂” 发达地区、16 名干部 “下挂” 乡镇社区、21 名干部 “上挂” 省州县部门挂职锻炼。三是 “导师制” 帮带学。建立 “导师帮带” 机制,由新录用公务员所在单位 1 名领导班子成员+1 名科室业务骨干 (或 1 名站所长) 为导师的 “2+1” 模式,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实践指导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尽快适应和胜任岗位需要,推动年轻干部从 “跟着干” 到 “成骨干”。
三、坚持严管厚爱,树立干部 “风向标”
一是加强跟踪管理。实行单位领导负责、组织部门关注、纪委监委协同 “三位一体” 包联机制,结合干部考核和综合研判情况,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干部基本信息、培养情况和成长轨迹,实现 “一人一册” 跟踪管理,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奖惩和管理监督提供依据。二是坚持正向激励。出台 《关于进一步深化 “强党建转作风抓落实” 专项行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意见》,制定激励干部队伍担当作为 12 条措施,明确 “思想、用人、激励、执纪” 四个导向,释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强烈信号,旗帜鲜明的为敢于担当、勇于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三是强化监督问效。深入贯彻 《**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落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健全完善干部日常分析研判、考察考核、家访谈话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政治、思想、作风、廉洁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结合监督执纪 “第一种形态” 及时提醒约谈,切实筑起干部监督 “防火墙”。
紧紧围绕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新任务、新要求,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着力点,精准把握 “三个维度”,有效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增效。
四、打造 “三个课堂”,促教育培训 “有新” 更 “有心”
一是抓好政治理论 “必修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每年分期将科级领导干部、村 (社区) 干部轮训 “全覆盖”,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2023 年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 2 期,开展党员教育培训 27 期,培训基层党员 3809 人次。二是上好能力提升 “专业课”。突出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 “两大主线”,围绕招商引资、贸易金融、心理辅导、项目包装、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外事礼仪等主题,开设口岸经济、跨境电商、项目策划与包装等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基层干部专业能力。三是用好本土资源 “特色课”。坚持现场教学与实践感悟相结合,把农技生产、产品加工课程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工厂车间,因地制宜开设 “体验式”“沉浸式” 特色课程,选派 20 名高职称农科专技人员、“土专家” 现场传经验、送技术,引导干部走出课堂、深入实践。
五、用活 “三类资源”,促教育培训 “有力” 更 “有效”
一是借助 “阵地资源” 优势。依托县委党校培训主阵地,通过集中培训、领导讲课、专家辅导,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建设 “党建实务操作室 (馆)”“基层党建暨党员教育管理监测点”,组织开展党建实务情景模拟观摩教学 21 次,选派党建指导员 (督查员)32 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事后总结,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二是发挥 “人才资源” 优势。坚持高标准选才,按照 “择优入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动态管理、资源共享、优质服务” 的原则,采取 “内挖潜力、广借外力” 的方式,积极聘请优秀领导干部、农技专家、专业人才、一线工作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 “党校教师+党政领导+技术专家+乡土人才” 师资库。目前,师资库已储备各类兼职教师 47 人。三是深挖 “红色资源” 优势。依托**起义馆、人民防空洞及南溪烈士陵园、桥头乡放马哨等红色资源,创优 “3 号阵地—放马哨—天才路—老卡、新店通道” 和 “四连山—**人民防空洞—**起义馆 (古炮台遗址)—**边检站站史馆—红河片区展览馆—大湾联防所”2 条爱国主义教育路线,加强党性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锤炼过硬本领。
六、聚焦 “三个突出”,促教育培训 “有始” 更 “有终”
一是突出成果检验。建立 “逢学必考” 制度,严肃考场纪律,每次培训结束后及时组织闭卷考试,现场 “检验” 干部学习成果。通过结业考试、擂台比武、提交心得体会,提升培训效果。二是突出考核评价。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加强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对学员考勤、作风养成、日常表现等进行评定,将党员培训登记表、考勤记录和通报、测试卷等归入培训档案,梳理汇编研讨内容和学习体会,形成研讨理论成果,确保培训工作良性循环。三是突出结果运用。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任职和职务晋升挂钩,促进培训和使用有机结合,采取表彰奖励、提拔使用或批评教育、通报整改等措施,推动干部教育成果的转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