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我以 “强化组织工作 培育栋梁之才” 为题给大家上一堂主题党课。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作为为党管人育才的组织部门,更要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一、要准确把握为党育人的工作原则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要准确把握为党育人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要从 “政治、能力” 等标准来衡量。
(一) 强化理论铸魂,坚持政治引领。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所在。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方向,强化理论铸魂,提升组织 “向心力”。以这次学习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学原文、悟原理,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创新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综合用好各类红色资源丰富学习培训内容,注重发挥村社、两新等党组织书记 “领头雁” 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悟初心、谈体会,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立场方向。
(二) 突出实干标准,砥砺素质能力。
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用实践检验成色,锻造实干队伍,提升干部 “担当力”。当前中国正处于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 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将干部放在复杂严峻的矛盾斗争中磨砺、历练才能淬炼出 “敢干敢为、善作善成” 的干部队伍,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干部忠诚担当的底色成色。各级党组织尤其要注重提升党员干部实干苦干的担当力,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艰苦边远的最基层、创新创业的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要注重加强关心关爱,不断完善容错免责制度。
(三) 构建育人体系,搭建成才平台。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用包容涵养沃土,建强工作体系,提升人才 “牵引力”,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向发力,无论 “外来和尚” 还是 “本土和尚”,无论 “土专家”“田秀才” 还是学术大拿、技术大咖,不唯学历、年龄,以不拘一格的姿态将各方面人才广泛地凝聚起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发挥人才对发展的牵引作用,推动 “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让有能耐、真学识的人才能坐稳坐好学术专研的 “冷板凳”,为人才生发成长打造最优生态。
二、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不足
面向奋进新时代的重任,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机制完善、平台建设、内容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特别是要在体制机制再优化、传播效能再升级、实践载体再创新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一)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制度建设管长远、管根本,关乎为党育人的生命力、持续性。从现有的制度建设基础来看,相关制度多聚焦于人才选树标准、工作机制、运行办法等前置环节,对于人才的动态性关注、常态化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存在不足。例如,人才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如何更好统筹资源,让 “选出来” 的人才 “活起来”“动起来” 的体制机制保障需进一步优化与强化。
(二) 氛围效能有待进一步升级。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平台媒介、传播方式、话语体系变革日新月异,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考验着主流舆论宣传的能力与水平。当前的氛围营造的相关宣传载体,仍然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为主,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有限,传播内容与形式有待更新提质,相关作品的数量较少、形式较为单一、传播力度有待加强,全面开创崭新局面,有待进一步破题。
(三) 载体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虽然我们坚持通过大型讲述、特色宣讲、征文活动和微视频大赛等,彰显了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底色,具有创新性,但仍存在新颖度不够高、感染力不够强、参与度不够足等短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从受众角度出发,以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加入其中,全面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努力形成活动 “热” 在基层、“活” 在身边的浓厚氛围,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如何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不断探索 “育、选、管、用” 选人用人机制,通过 “四个聚力” 全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 聚力 “打基础”。
始终将干部培养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程来抓,一方面引领思想修 “内功”,精心谋划干部培训方案,以 “发展讲堂” 为平台,源源不断提供二十大精神解读等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坚持 “导师制” 优化选调生培养,派出优秀年轻干部参加 “七种能力” 专题培训,常态化开展干部座谈、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干部工作状态、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一线蹲苗炼 “外功”,坚持让干部多当 “热锅蚂蚁”,多行 “险滩戈壁”,多捧 “烫手山芋”,抽调能力突出的干部参与能力作风建设等重点工作,将干部放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砥砺品质、刮垢磨光。开展横向轮岗、“递进式” 培养,分批次选派区直、街镇干部进行双向实践锻炼,提升干部统筹大局、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干部队伍 “蓄水池” 充沛充盈。
(二) 聚力 “选人才”。
要架好考察识别 “显微镜”,拓宽选人渠道,打破学历限制、部门限制、条块限制,坚持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在年度考核中设立优秀干部推荐票,分层级、分类别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不断动态调整,将更大范围内的优秀干部纳入视野,推动形成选拔任用大循环,分级分类储备副科级以上年轻干部。同时把好选人用人关,深入识别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自律,将全方位考察贯穿始终,既关注业务能力看 “显绩”,又关注群众口碑看 “潜绩”,强化日常考察、窥斑见豹,既考察 8 小时以内又结合 8 小时以外,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过硬、挺膺担当,真正激活人才奔涌 “强能量”。
(三) 聚力 “严评价”。
聚焦 “从严从实” 管干部,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用好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干部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建立 “1+4+2” 考核评价模式,在 1 项民主测评基础上设置分管领导评价、考核组评价、各战线横向联评和纵向互评 4 项评价,不断调校考核评价 “精准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激活干部队伍 “一池春水”。全面掌握领导干部 “业绩清单”“问题清单”,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精准勾勒干部 “形象”,时时约束干部揽镜自照,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 “咬耳扯袖”。牢牢把握 “三个区分开来”,营造宽容宽厚的干事环境,实施容错免 (减) 责,让 “实干家” 专心干事,让 “探路者” 放开手脚。
(四) 聚力 “增才干”。
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聚焦 “适事适位” 用干部,搭好干事创业 “登云梯”。坚持 “三用三不用”,大力任用实干型干部,坚决不用躺平式干部。打破 “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等观念,着重把握 “该用谁” 而不是 “谁该用”,注重以事择人、以岗定人,综合研判人选成熟度和岗位契合度,杜绝产生 “鲁班出征,关公伐木” 的情况。用好干部不仅要在政治上激励,更要在待遇上保障,坚持 “实绩” 与 “实际” 相结合,将政策天平向基层一线干部倾斜,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落实相关奖励激励,确保激发全体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各项事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同志们,奋进新征程,需要我们组织部门为党选好人、育好人、管好人,不断凝聚向心力、担当力、牵引力,打造 “人可成才、人尽其才” 的生动局面,以 “赶考者” 的清醒坚定,奋力谱写组织工作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