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深挖绿色潜能,唱响 “红色引领、绿色辉映、古色添香” 主旋律,以干在实处的担当奋力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一、赓续红色血脉,推动革命遗址 “旧貌换新颜”

强化红色遗址保护。对接相关部门,筹资 800 万,高标准规划设计烈士陵园及周边设施,完成三期提质改造工程。重新修缮墓碑围墙、踏步护栏、地板林木,新增主题纪念馆、英雄亭和停车场等设施,改造提升后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瞻仰环境明显改善。

美化红色城镇名片。遵循共同缔造理念,按照徽派建筑风貌,有序推进 “擦亮小城镇” 建设,筹资 1500 万完成房屋改造 263 间 (统一立面、窗花和防盗网),拆除乱搭乱建 62 处,更换店面招牌 48 户,改造地下老旧管网 2 公里,镇区建设焕然一新。

优化红色人居环境。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合资金 600 万元,投入人力 3000 人次,拆除各类违建 11 万平米,拆违插绿 186 处,黑化道路 7 公里、河道清淤 3 公里,干线迁移 1 公里,安装防护栏 1 公里,着力提升公共便民服务,不断建立健全红色美丽村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

二、打造红色文旅,推动革命圣地 “锦上添新花”

文旅规划突出红色引领。以突出红色文化为核心,立足**生态环境特色,精心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提炼 “竹海茶乡,康养**” 主打概念,建设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一河两岸” 红色景观带、步行道、浮桥、宣誓广场等人文景观;串联烈士陵园、红色拓展基地、玫瑰谷、漂流中心、老铺村史馆等景观节点,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绿色生态,绿色环境彰显红色底色的生动局面。

文旅融合突出红色精神。持续发扬红色革命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跨省跨县康养度假市场主体建立抱团联合、信息联通、收益联享机制,围绕 “寻红色印记、赏玫瑰花海、访传统村落、品山野美食、走竹海栈道、采叶荡香芽、观峰尖日出、体峡谷漂流” 八大主题,打造三条精品文旅新线路,实现变 “一日游” 为 “多日游”,努力打造 “以文引领、以山起势、以路串景、以景活业” 的融合发展文旅圈。

智慧文旅突出红色赋能。上线全域旅游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及手绘地图,把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搬到线上,做到游客只要手机扫一扫,“码” 上就解说,智慧 “游” 景区, 让到**“品文化”“吃地道”“游两省”(鄂、皖)“购土物” 的宣传口号深入人心,着力推动**红色文化由 “景区景点” 向 “全域旅游” 跨越,让乡音乡愁可闻可触、田园山水可望可及、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三、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革命力量 “老树发新枝”

红色教育铸魂。依托**烈士陵园与丹桐红色拓展基地、村史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青少年社会实践、红色故事等串点成线,打造以铭记历史、党史教育、实践拓展为一体的 “红色铸魂” 党建带关建的特色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认真扎实开展青少年儿童红色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科技素养和劳动意识教育、关心关爱 “五项活动”。

红色宣讲示范。将红色宣讲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相结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教育功能,以集中宣讲和组建小分队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融入到常态化宣讲活动,邀请县乡两级 “五老” 队伍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4 场,推动 “五老” 常态化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 “五进活动”,播种 “红色种子”,持续推动宣讲活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打通基层理论宣讲 “最后一公里”。

红色基因传承。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在中小学开展 “红心少年” 培育计划,各校主要领导定期为师生讲红色故事,制定假期学习攻略,引导学生在假期读一本红色书籍、讲一个红色故事、看一部红色电影、行一场 “红色之旅” 等,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 “红色种子” 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文化素养、法治素养、科技素养和劳动意识,提升青少年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深挖红色资源,共谋共商新发展

共谋发展方向。聚焦红色美丽村的发展定位、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提升、节点打造,先后召开围场会、夜场会、户主会、村民代表会 34 场次,听取收集群众关于红色资源利用、道路交通、环境整治、产业增收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39 条。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村红色美丽村庄规划方案数易其稿,前后修改 8 版,最终形成 “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古色风貌” 三色融合的规划主题,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同支持。

共建美丽村庄。建设过程中,10 余名无职党员带头清理公路沿线杂草垃圾,36 户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主动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在 “武陵第” 节点建设中,**村党支部采取就地取材、本地找工的办法,6 名湾组匠人义务投工酬劳、以工代赈,并利用废弃砖瓦打造小微景观,既节省建设成本,又延续本村风貌。

共续红色精神。坚持运用群众力量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红二十五军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红色阵地为依托,创新开展 “红色故事人人讲” 活动,邀请烈士后人、老党员、老干部共讲革命故事。今年来接待县内外党员干部红色教育 52 场次 6200 余人,到红色村接受红色洗礼成为 “新时尚”。老党员汪成筠义务承担红色故事宣讲员,捐资 2 万元硬化红色阵地道路,带动周边村民为红色美丽村建设出力、献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