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的秘诀在于“不射”

        作者:pusalwj
        战国时期的很多成语典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向对方阐述观点时所采用的一种委婉的方式。这些成语是否真有其事无所考据,但都使得阐述者的观点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从而使对方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立场,也改变了国与国之间的命运。
        今天要讲的一个成语是“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选编的《战国策•西周策》。一般理解,都认为百步穿杨是形容射箭技术非常高超,隔得很远也能分毫不差地命中目标。然而使用这个成语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对方“不射”。
        秦国的名将白起,准备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是指西周,西周时期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西周天子问苏厉该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这个故事到这里算是讲完了。然而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就会发现,站在这个故事背后的,是至始至终都没有和白起见面的周天子和苏厉(苏秦的弟弟,应该也算是个连横派吧)。秦国要攻打魏国,表面上看起来与周无关,但是战国棋局纷繁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周不能坐视秦国做大,但又不能公开支援魏国(这样就得罪了秦国),对周来说,上策莫过于维持现状不变,拖一天是一天。苏厉找到了秦国要发动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白起。
        白起其人,被称之为“杀神”。他最出名的战役就是长平之战,依据歼灭赵国45万人大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除此之外,白起曾大破楚军,攻入郢(ying,第三声)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他一生大小70余战,无一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令六国闻名丧胆。
        白起实在太厉害了,那么怎样才能让白起放弃这场战争呢?苏厉找到了白起的弱点——不能失败。这其实也是当时秦国的制度问题,秦国之所以能够在六国中做大做强成为CEO,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奖惩分明”。赢了,升你官,输了,对不起,你有罪,不在战场上被杀,回家了一样被判刑被杀,弄不好还要诛杀有连带关系的人。因此秦军打仗都是怀着许胜不许败的必死之心上去干的。按照白起当时在秦国的地位,赢了再升官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但是输了的话,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弄不好还会被政敌扣个帽子拉出去杀头什么的,实在是不划算。
        但你去劝一个人,就算他不是白起,你也不能当着他面说,如果你失败了怎么办云云。万一对方觉得不爽了,给你按个扰乱军心的罪名给咔嚓了也不一定。这个难不倒这帮战国辩士,这不,苏厉拟了一个楚国的养由基出来,我说他总可以了吧?然后苏厉把这个故事派人告诉白起。白起的打仗本领很强,但是政治觉悟很一般,之前没有想到过这些,现在听到了这个故事,马上意识到,这不是和我的处境很相似么?以我今日的地位,确实是不能轻易出征打仗的,于是便借口生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刚才说到,苏厉拟出了养由基这个故事,但是却不是亲自去和白起说,而是另外派人去告诉白起。关于这点,史书上并没有说为什么。我对这个的猜测是,苏厉很有可能是通过西周安插在秦国的细作来完成这项任务,为的是把这件事和西周撇清关系。表面上,那个说客(即细作)只是为了白起的个人声誉在考虑问题,实际上,却把真正的利益方——周,隐于无形之中。真是高明之举啊。
THE END
打赏
海报
百步穿杨的秘诀在于“不射”
        作者:pusalwj         战国时期的很多成语典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向对方阐述观点时所采用的一种委婉的方式。这些成语是否真有其事无所考据,但都使得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