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
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则国运昌,则百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安全面临的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系统阐释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事关国家水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指引水利建设,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悟,正确把握水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就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十四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关于水安全的问题谈一点个人体会。
中华文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从传说中的鲧、禹治水,到战国时修建的都江堰、引漳十二渠,以及后来历代修建的郑白渠、汉延渠、唐徕渠、枋口堰等灌区,中华儿女对用水治水的探索从未停息,并在征服大自然的探索实践中诞生出战国李冰、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水利专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兴修水利、防洪防旱、疏浚河流,实施了淮河治理、荆江分洪、治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现了解放后淮河、长江、黄河等广大流域岁岁安澜的奇迹,有力推动了流域地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一条条碧水穿行山川田畴,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类逐水而居,经济因水而兴,水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水就是工业的“血液”,几乎所有企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钢铁、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作为中国五大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占制造业用水量的比重超过70%,假如一旦供水出现严重缺口,轻则企业亏损,重则导致严重社会问题,妨害产业链正常运转,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从区域角度看,京津冀地区以不足全国1%的水资源,承接了1.1亿常住人口,贡献了9.6万亿的GDP总量(2021年),生产了占全国约1/4的钢铁,假如出现严重水安全问题,那么整个京津冀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发展地方经济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正视水安全新老问题相互交织。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围绕水安全的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开始出现。老问题体现在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多轮暴雨袭击,多个省份河流水位暴涨、洪涝灾害严重。xxx省xx县迎来历史最大洪水导致城区被淹,xx融水一村庄木楼被冲毁致5人遇难,xxx省“龙舟水”比常年偏多六成,6月13日至21日,xxx全省出现持续性暴雨到大暴雨,89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韶关、清远等地洪涝灾害严重。新问题集中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方面。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遇到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长期高温无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对水资源贫瘠地区的粮食种植、灌溉造成严重影响;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氮磷浓度偏高,蓝藻水华爆发态势仍未根本扭转,目前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还不稳固,部分生态敏感段遭到占用和干扰,最近引发网络热议的长江白鲟灭绝事件,给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敲响警钟;2022年“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水污染首次击败空气污染,以42.5%的得票率登上了“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的榜首,对日常生活用水(自来水、蓄积水等)的水体质量,给出正面评价的受访者占比仅为23.2%。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资源,是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安全问题。
听积极应对水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重视并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一是要坚持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大力增强全民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首要位置,树牢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坚决抵制浪费用水。二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各地各部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是要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等,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工业节水减排及水循环利用持续加强、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推进,节水向各领域、多层次全面推广。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新时代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建设好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