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历史有个谜团: 十几次大的改革大都以失败告终, 而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都获得成功。以至于有人说, 国人可以向暴力屈从, 却拙于制度创新。是否真的如此? 实在值得我们探讨一番。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805 年), 或称永贞革新, 就是十几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之一。这次彗星般耀眼而短促的革新, 由于两位旷世文豪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深深卷入, 更加令人瞩目。

一王叔文和王伾堪称唐朝奇人, 两人都是浙江人。王伾是杭州人, 唐德宗李适末年任翰林待诏 (尚未安排正式官职称待诏), 一手好书法, 被委派为德宗太子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是绍兴人, 此人原任苏州司功 (苏州地区辅佐官员), 因一手好棋, 经人推荐进入东宫教李诵下棋。恰好李诵也爱琴棋书画, 师生相得益彰, 其乐融融。王伾诙谐, 与李诵玩得最亲热。王叔文沉稳, 智谋突出,“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 李诵对王叔文更敬重。

当然, 事情发展远不止此。因缘际会的是, 二王心思很大, 洞彻时局, 颇有文武谋略。李诵对父亲种种作为也很不以为然。德宗心胸狭仄, 贪婪成性, 重用宦官, 纵容藩镇, 加重了唐朝危机。对此, 四十多岁的李诵忧心如焚。

就身边事而言, 李诵最难过的是宫市和五坊小儿等弊政。宫市是皇宫采购, 宦官买东西不按规矩付款, 少付多拿。后来, 宦官们干脆在长安东西两市安排了几百名 “白望”。所谓 “白望”, 就是站在市场上左右张望, 见到好东西就说皇宫需要, 白白拿走。店家见到 “白望” 出动, 纷纷闭门谢市, 长安日渐萧条了。白居易实在气不过, 冒险写了 《卖炭翁》 一诗揭露皇室黑幕, 沉痛至极。五坊是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 是宫中专门捕捉动物供皇家玩乐的处所。五坊小儿 (唐朝对宫中服役的人多称为小儿) 简直是一批流氓, 依仗皇宫权势, 故意将网张在人家门口或者井口。有人走近, 就诬称惊动了朝廷需要的鸟雀, 一阵痛打, 直至拿钱来才肯罢休。

一次, 李诵与王叔文等人聊到宫市弊害。他说:“此事弊端太大, 我想进言, 要求罢免宫市。” 大家都赞成, 独王叔文一言不发。李诵等众人走后, 问王叔文:“先生刚才一言不发, 是为什么?” 王叔文说:“本朝规定, 太子要好好学习, 侍膳问安, 不要多过问朝政。评头品足多了, 会引起疑心。皇上在位已久, 如果有人乘机挑拨离间, 说殿下收买人心, 那怎么解释?” 李诵听了连连点头。原来, 德宗猜忌心强, 常常不计后果轻举妄动。先是德宗登基不久的贞元三年 (787 年), 曾因宫里一件案子, 差点废了李诵的太子地位, 幸亏宰相李泌拼死力谏才保住。李诵想起往事, 不禁后怕。从此, 李诵对王叔文格外器重。李诵与二王的日常议题, 大都是继位之后如何改革政治弊端。一个小小影子内阁大体成形了。

当然, 影子内阁并非只有二王。为了实现预定目标, 二王在朝廷内先后物色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知名人士, 最著名的当推刘禹锡、柳宗元。后人又称改革集团为 “二王刘柳”。刘、柳二人当时都任监察御史 (相当于中央监察部处级官员)。韩愈著 《顺宗实录》 说, 王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 与之图议, 言无不从”。《新唐书》 说, 王叔文称刘禹锡有 “宰相器”。其他人士还有凌准、韩泰、韩晔、程异、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等。这些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才俊基本是御史台 (监察部) 和六部衙门小官, 他们在吏治、军事、财经等方面各有所长, 成为这一团体重要成员。当然, 还需要在资历较深的要员中寻求支持。李诵和王叔文的目光瞄准了德宗十分欣赏的才子韦执谊。韦执谊出身望族, 少有才名, 先后任右拾遗 (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翰林学士、吏部郎中 (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助理), 是德宗晚年最信任的六大红人之一。一次, 韦执谊得到李诵赏赐, 特地到东宫拜谢。李诵当场郑重地向韦执谊推荐王叔文, 称赞王叔文是个伟才。从此韦执谊与王叔文结交, 日益密切。

二、不幸的是, 就在德宗生命渐近尾声之际, 李诵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贞元二十年 (804 年), 李诵突然中风躺倒, 体力衰竭, 失去说话能力, 成了哑巴。这对改革集团是一重击。贞元二十一年 (805 年) 正月二十三日, 德宗去世。二十六日,45 岁的李诵即位, 是为唐顺宗。

顺宗掌政之后, 二月任命韦执谊为宰相, 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 王伾为左散骑常侍 (属门下省, 政策研究的高级官员)。三月任命王伾为翰林学士。后又任命凌准为翰林学士, 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 (工部中级官员, 负责农田建设及粮食调配), 韩泰为度支郎中 (财政部中级官员), 陆质为给事中 (属门下省, 审议机要文件的中级官员), 韩晔为司封郎中 (中央组织部中级官员), 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 (掌文教外交的中级官员) 等。当时, 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机密诏令, 是除宦官之外惟一能自由出入皇宫内廷的官员, 与皇帝的关系自然比其他朝臣更亲近。王叔文取得学士职位后, 指挥定夺, 迅即着手改革。顺宗卧病失音, 只好挂起帘子处理政务, 由宦官李忠言和妃子牛昭容左右侍奉。当时施政路径是, 王叔文坐镇翰林院处理政务提出建议告诉王伾, 王伾入内宫见李忠言和牛昭容, 李、牛二人再转告顺宗。顺宗点头之后再返回来, 由牛、李传话王伾, 王伾出宫找王叔文, 王叔文裁断之后, 再会商韦执谊贯彻执行。王叔文官虽不大, 却握实权。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重点收集朝廷内外信息, 归纳整理, 提出对策。一个以顺宗为总后台、王叔文为总指挥的革新集团正式形成。

三、攻坚战打响。“二王刘柳” 在顺宗支持下大刀阔斧改革积弊, 短时间出台诸多顺应人心的重大举措。1. 二月, 罢去宫市和五坊小儿。京师百姓 “人心大悦”。2. 同月, 罢免大贪官京兆尹 (首都一把手) 李实。李实是皇族, 封为道王, 残暴贪婪。贞元二十年 (804 年) 春夏, 关中大旱, 颗粒无收, 李实却虚报丰收, 租税一点不减, 逼迫百姓卖房卖地。有个叫成辅端的艺人编了顺口溜讽刺李实, 被李实扣上 “诽谤国政” 罪名杖杀。顺宗下诏历数李实罪状, 贬为通州 (四川达县) 长史 (辅佐官员)。诏书一出,“市井欢呼”。3. 同月, 放还宫女 300 人, 教坊女乐 600 人。家属来宫门迎接时, 哭泣声和欢悦声响彻街道。4. 三月, 调整干部政策。德宗执政后期, 群臣因微小过失贬逐者永不起用。顺宗下令把长期贬到远方的陆贽、阳城等召回录用。陆贽是唐代名臣, 任宰相时因直言, 被德宗贬为忠州 (四川忠县) 别驾 (副职, 为养老闲职)。阳城也是有口皆碑的正直官员, 因提意见贬为道州 (湖南道县) 刺史 (一把手)。可惜诏书还未抵达忠州和道州, 陆贽和阳城就病故了。有了这几条, 人心振奋, 为改革开了个好头。但这几条尚未动摇根本, 保守势力不便妄动, 他们还没有被逼进死角。

在此之后,“二王刘柳” 从经济、军事、政治几方面展开纵深行动, 就碰到了宦官和藩镇这两个黑暗势力的命根子, 双方逐渐撕破脸。

三月, 任命与刘禹锡关系密切的宰相杜佑任度支、盐铁转运使 (最高财政长官), 王叔文为副使, 由王叔文掌财政实权。又任命刘禹锡为度支盐铁判案 (财政长官助理), 协助管理财政。《云仙杂记》 一书说刘禹锡每天席不暇暖, 处理大量公文来信并接待各种来访, 解决财政问题, 当机立断, 才干卓越。保守势力沉不住气了。他们看出王叔文手里有了财权, 就可以交结大臣, 交好军队, 扎牢改革营盘。于是, 一个叫窦群的侍御史首先叫阵, 上书控告刘禹锡 “挟邪乱政, 不宜在朝”。当时改革派正在风头上, 自然告不下来。王叔文火了, 要拿窦群开刀, 立即罢窦群的官。韦执谊出面力劝, 说窦群这个人素有耿直名声, 罢了他有副作用, 先留着吧。这个回合, 保守势力失败, 朝廷氛围紧张起来。

改革者掌握财政大权, 颇有些作为。豁免了民间对官府各种旧欠, 停止正税以外的各种供奉, 大力减轻百姓负担。德宗时期, 各地节度使多以进奉名义讨皇帝喜欢。节度使额外盘剥百姓, 所得财物大部自吞, 进奉只是十分之一二。有的每月进奉, 称为月进。有的竟每天进奉, 称为日进。德宗每年收进奉多则五十万缗, 少则三十万缗, 成为制度。顺宗下旨罢除各种名目进奉。接着又罢除盐铁使的月进钱。盐铁专卖是政府重要收入, 盐铁使每月向皇帝进贡现款专供私用, 不仅苛敛百姓, 而且影响国库正常收入。与此同时, 还免除了百姓积欠各级政府的税赋总计价值 52681 贯 (钱)、匹 (绢)、束 (丝)。保守势力哪肯罢休? 此时顺宗病重, 只能偶尔由人扶着上殿坐坐, 让群臣从远处瞻望。朝内外怕顺宗突然死去, 陷入混乱, 很想确立太子。老谋深算的宦官充分利用了这种情势, 他们拉拢顺宗长子广陵王李纯, 谋划让李纯取代顺宗。三月末, 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召来德宗时的元老卫次公等入宫商议, 元老们写下四个大字 “立嫡以长” 呈上。病入膏肓的顺宗在压力下, 于三月二十四日同意立长子李纯为太子。四月六日为皇太子举行册礼。

韦执谊想摸摸太子李纯到底是什么态度。四月中, 他让陆质去做太子侍读, 以便施加影响。谁知陆质刚议论朝政几句, 就被李纯斥责:“陛下让先生为我讲经, 为什么说其他事?” 吓得陆质赶快退出去了。五月, 得知这些消息的二王刘柳决定绝地大反击, 一举谋夺宦官兵权。先是, 德宗时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任中央左右神策军 (中央警卫部队) 中尉 (最高指挥官), 宦官掌握军权制度从此确立, 终唐没有改变。此后, 各地驻军也请求隶属神策军, 称为神策行营, 都归宦官统帅, 这是宦官左右朝政的根本。王叔文力主改变这一制度。为了夺取宦官兵权, 通过顺宗任命老将范希朝担任左右神策军及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 (最高军政长官), 又派韩泰到军中协助范希朝统帅神策军, 为行军司马 (军政长官助理)。

这就要了宦官的命了。一些将领对俱文珍说, 范希朝统兵以后, 就没你们的事了。俱文珍暴跳如雷, 决定拼了。他对宦官们说:“王叔文的阴谋如果实现, 我们都要死在他手里!” 宦官们马上秘密通知各地将领, 不要听范希朝的, 否则一切后果自负。范希朝带领韩泰到奉天 (陕西乾县) 视察军队, 军队将领竟然没有一个出来见他。韩泰见到这种情况大惊失色, 飞马回来报告王叔文。王叔文无计可施, 叹气说:“这怎么办哪。”

此时, 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制书, 虽然明确了王叔文仍继续担任度支、盐铁副使, 但削去了他的翰林学士一职。如果没有这一职务, 就不能到翰林院议政, 更无由入宫。王伾也很着急, 多次要求恢复王叔文的学士职务, 最后争取到每隔三五日可入翰林院一次, 不过学士之职却永远失去了。这是俱文珍的报复。六月, 又一严峻考验来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想趁朝廷换皇帝的当口扩大地盘, 派副使刘辟向朝廷要求兼领三川, 并威胁王叔文说, 如果不准, 必将报复。口气为何如此之大? 原来, 唐朝中后期, 不少藩镇拥兵自重, 子袭父职, 坐地为王, 甚至向中央政府开战, 自立为皇帝。韦皋就是强势藩镇的代表。

王叔文虽然身处逆境, 但他断然拒绝了韦皋这一要求, 并准备杀死刘辟, 刘辟腿快逃走。韦皋果然来报复了。他与宦官通气之后, 竟然上书要求身体不好的顺宗靠边站, 让太子亲政。接着, 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跟进, 也上书朝廷请求太子执政。一时间, 朝内外反改革势力互相呼应, 造成了极大压力。打击接踵而来。与韦执谊同为宰相的元老贾眈因政见不合, 称病回家。另一元老宰相郑询瑜干脆拍桌子拂袖而去。

艰危之际, 韦执谊的老丈人杜黄裳倒是出了个主意, 让韦执谊率百官主动请太子监国, 被韦执谊拒绝。其实韦执谊失算了, 如果这样做, 还有机会在李纯那里多少争取一点空间, 日后清算也不会过甚。就在韦皋奏请顺宗让位的同时, 六月二十日, 王叔文因母亲去世被迫离职尽孝, 决策指挥中心事实上瓦解。王伾慌了, 走马灯似的到宦官那里说情, 谋求让王叔文回来复职, 当然吃了闭门羹。王伾大恐, 火急攻心, 竟中风躺倒, 失去了活动能力。

七月二十八日, 顺宗在宦官及藩镇持续压迫下, 同意太子监国。二十九日, 把军国政事全部交给太子处理。八月四日, 顺宗下诏禅让, 宣布将这一年改年号为永贞, 自称太上皇, 决定九日太子正式登基。离李纯正式即位还差三天, 宦官就开始清算。八月六日, 诏书下, 贬王叔文为渝州 (重庆) 司户 (辅佐官员)。王伾贬为开州 (四川开县) 司马, 王伾到贬所即病死。八月九日,27 岁的李纯即位, 是为唐宪宗。十一月, 下诏贬韦执谊为崖州 (广东琼山) 司马, 韩泰为虔州 (江西赣州) 司马, 韩晔为饶州 (江西波阳) 司马, 柳宗元为永州 (湖南永州) 司马, 刘禹锡为朗州 (湖南常德) 司马, 陈谏为台州 (浙江临海) 司马, 凌准为连州 (广东连县) 司马, 程异为郴州 (湖南郴州) 司马, 是为八司马。

元和元年 (806) 正月十九, 李诵去世, 终年 46 岁。他实际只当了 6 个多月皇帝。这一年, 宪宗下诏命令 54 岁的王叔文自杀。永贞革新彻底失败。据史学家漆侠考证,“二王八司马” 实际执政只有 146 天。这 146 天, 电光石火, 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示和教训, 成为绵延千年的一个沉痛话题。

《唐中期的永贞革新为什么只持续了 146 天》 有 8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