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正确看待批评
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除了坦途与成功,还会有另一种点缀坎坷与挫折,它可能是小时候父母的指责呵斥,可能是求学时老师的点拨鞭策,也可能是入职后领导的批评教诲,还可能是犯错后组织的问责处理。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的治病“良药”、 经历财富。当前,随着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对各级党员履职尽责、遵规守纪的要求越来越严,有的同志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组织批评处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是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好的现实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新时代党员,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自觉将批评处理作为强身治病的“良药”,医思想之“疾”、治行为之“疴”、除方法之“弊”,不断校正人生航向,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不迷航、不偏向。
一、“药物过敏”须提防,警惕受到批评处理的不良反应
批评处理是对错误言行的训诫警示和纠偏正向,更是组织对我们的关心爱护.面对批评处理,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够正确对待、检视己过、痛改前非,但也有少数党员像“庙里的泥菩萨—一经不起风雨”,讳疾忌医、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走不出挫折的阴影,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既耽误了单位建设,也毁了个人前程。从调查了解情况看,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一是内心迷茫、进退失措。
有的担心“过去成绩被埋没”认为一旦受到批评处理,以往的工作成绩就会全部“归零”,感到“辛辛苦苦好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从而丢了心神、失了干劲;有的担心“成长进步受影响”,把组织的批评处理视作“否定放弃”,认为以前干得再好也没有用,成长进步“到此为止”,从而萎靡不振、情绪低沉;有的担心“身后退路被制约”,认为“处分表”进了档案袋,“污点”就会伴随自己一辈子,到哪都会受到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无助。同志们,当我们担心“进步无门、后退无路”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人们常说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相抵”的道理,决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批评处理而妄自菲薄、心灰意冷、进退失据;而是要相信组织会全面、发展、客观、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决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过错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自觉走出迷茫、主动纠错、重整行装、砥砺前行。
二是自卑自责、难以自拔。
有的感到“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成了“单位名人”“他人笑柄”“反面典型”,在同事面前说不起话、抬不起头;有的感到“愧责难当”,认为自己的过错“连累”了同事、“抹黑”了单位,怀有深深的“负罪感”,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怪圈”中;有的感到“一无是处”,对自身错误难以释怀,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也干不好”,消沉了斗志,丧失了信心。当我们深陷“自卑自责”难以自拔的时候,不妨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受到批评处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否定自我。我们要尝试与自己“和解”,在“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中走出情绪“阴霾”,重拾奋进信心
三是推责开脱、抵赖“甩锅”。
有的“怪运气”,把受批评处理归结为个人运气不好,认为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没被发现,自己却被处理了,横攀竖比、心态失衡;有的“找借口”,有了错误不是从主观上查问题、找原因,而是找出种种客观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认为“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环境不给力”;有的“推责任”,不敢担当,不能扛事,有了功劳都是自己的,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把错误过失推给上级、甩给下级、丢给同事。敢于承认错误,体现的是担当精神,反映的是胸怀格局。不管什么原因受到批评处理,都是组织的帮助挽救,都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坚决摒弃承认错误“丢面子”“失威信”的模糊认识,勇于接受批评处理,敢于正视自身问题。
四是心怀不满、“吐槽”抱怨。
有的感到“很冤枉”,一些因为部属和身边人犯错误而承担领导责任、连带责任的党员干部,“吐槽”自己总是在“背锅”,“平常该提醒的都提醒到了,有的人不听劝出了问题,自己还要受牵连”,感到很无奈;有的感到“不值当”,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很努力,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既不贪也不占,就是因为程序不规范、工作不到位而受到批评处理,“一心为公还要受到处理”,感到很不值;有的感到“被针对”,认为组织是在刁难自己,借题发挥,目的是“杀鸡做猴”,塑造反面典型,将自己定义为“受害者”“牺牲品”;有的甚至“泄私愤”,认为组织对自己处理不公,产生报复心理,越级反映问题,匿名乱告状,传播“负能量”,给单位添乱,给同事抹黑。当我们感慨“正风肃纪的标尺更严了、干事出错的机率更高了”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标准要求是否跟上了正风肃纪和从严治党的步伐?组织的严格监督和批评处理,不是故意和谁过不去,而是整肃党纪、整顿作风的客观要求。
五是佛系躺平、破罐破摔。
有的“不愿干事”,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干事,从此自甘躺平,进入“省电模式”;有的“得过且过”,认为受到批评处理后,干得再多再好也没有太大意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单位不关心、对职责不尽心、对工作不上心;有的“自暴自弃”,对待批评处理满不在乎,认为“反正鞋已经湿了,不如放飞自我”,自甘落后、不求上进。当我们面对批评处理选择“躺平”的时候,不妨看一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在逆境中“奋起”的: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前受过20次处分,其中多次是撤职和降职处分,甚至一度被误传“开除党籍”,但他始终信念执着,潜心研究中国革命,最终在一次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带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一生多次受到批判,但他始终坚守革命初心,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毅然担当、忘我工作,最终实现“三落三起”。这启示我们,无论受到什么批评处理,只要顶住压力、激发动力、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收获成功。
二、“良药利病”须清醒,端正看待批评处理的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是清除灰尘和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批评处理是正风肃纪的重要方式,根本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及时帮助同志修枝剪叶、纠偏正向,以利更好前行。
这是治病救人的“好药方”。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揭发错误、批判错误的目的,就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中医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批评处理就如同针灸,针灸之痛为的是促进经络畅通,而批评处理之痛则是为了促进思想畅通。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因对党中央批判处理张国焘的决定不理解,准备伙同数十名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学员“离家出走”回四川打游击,被及时制止后仍然发牢骚表达不满,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后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帮助教导下,认识到了自身错误,向组织作出了深刻检讨。正是这次及时的批评处理,让许将军在关键时刻坚定了立场,最终成长为我军“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目的就是从组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大家出现违纪苗头的时候及时纠偏紧弦,而不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启示我们,批评处理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苦口良药,是一种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展现的是帮助同志的深切关怀,目的是为了挽救人,防止从一般问题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面对批评处理,我们要勇于承认“有病”,敢于主动“喝药”,方能“除病祛邪”、 健康成长。
这是成长进步的“磨刀石”。
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 意思是说,刚开采出来的玉石,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才会成为巧夺天工的玉器。批评处理,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使我们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鲁迅小时候,有一次为了给患病的父亲抓药而耽误了上学时间,赶到学堂后,受到了老师严肃批评。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解释,也没有觉得委屈,反而默默在自己书桌刻上“早”字,以此提醒自己以后要事事早、时时早,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文豪。这启示我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犯了错误不可怕,只要及时校正思想偏差、整改行为陋习、补齐方法短板,举一反三地总结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这是纯正风气的“除锈剂”。
陈毅元帅在一首诗中写道:“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开展批评是我们党民主作风的显著标志,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更是长期形成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将批评比作“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再达到团结之目的”的桥梁。正是因为我们党善于搭起这样的桥梁,才能在短时间内纯正了内部风气,实现了党内空前团结和统一.进入新时代,正是因为党中央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毅力,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批评处理了一大批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立起了“违规必究、违纪必惩”的导向,才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上,面对违规违纪问题必须及时批评纠正、敢于严厉处理,以纯正风气凝聚向心力。同时,各级组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批评处理的同志,为他们指明前进方向、搭建成功平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负担、重启奋斗人生;广大党员也要在同事遇到批评处理时及时伸出援手,给予鼓励帮助,与他一起想办法走出低谷、再上征程。
三、“药苦难咽”须自励,提升面对批评处理的境界格局
能不能正确面对批评处理,折射的是党性、体现的是担当、彰显的是境界。我们要把批评处理作为推进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在勇于接受批评处理、主动修正错误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一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
俗话说:“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些缺点错误,自己有时察觉不到,别人主动指出并加以纠正,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应予以尊重,持欢迎态度。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诫群臣:“君有违失,臣须直言。”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反对:“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如同桀、纣一样。”面对臣下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反而接受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张玄素。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容得下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骂声,才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水利水电工程学家潘家铮曾感慨地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批评者,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说的就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这启示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指责、意见建议,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端正态度,开阔胸襟、善纳诤言,不断从批评中完善提高自己、汲取前进动力。
二要有检视己过的自觉。
革命烈士恽代英说过:“人应该时刻发现自己的错误,大胆率直的承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批评处理都是出于公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大家的成长进步。面对批评处理,如果我们只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更不能自我校正偏差。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决意兴兵伐曹,身边谄媚之人纷纷阿诀奉承、顺势吹捧,只有谋士田丰极力劝阻并分析利弊.袁绍大怒,认为田丰别有用心,遂将其下狱惩戒,尔后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十万大军出征,只有八百骑兵逃回。狱卒得到消息后祝贺田丰:“恭喜先生,不日即可出狱。” 田丰问:“何喜之有?” 狱卒道:“此前主公不听先生之言,执意伐曹,现在吃了大亏,一定后悔不采纳先生的先见之明,以后定然要重用先生。”但结果我们都知道,袁绍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将田丰杀害。袁绍的狂妄固执、心胸狭隘,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最终“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被曹操所灭。这启示我们,面对批评处理,只有反躬自省,多从自身找原因,用好“检视己过”的思想武器,自问、自省、自警、自励,方能扫除“阴霾”,勇毅前行。
三要有防微杜渐的清醒。
“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批评处理的意义不仅在于体现法规纪律的威严性和不容侵犯性,更在于发挥其“戒”的影响力,帮助违纪者正思想、明事理,以免铸成更大的错误。在许多警示教育片中,不少“狱中人”都感慨:“假如当初有人及时提醒我,甚至给我严厉处理,我也不至于落到犯罪、判刑、家破人亡的地步。”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的自我忏悔,更是引发人们深思,“有了问题,真正地给党组织敞开来讲清楚,越早治越好。我如果早治疗,在我第一个扣子没有扣住的时候,或者第二个扣子、第三个扣子没有扣住的时候就治疗,也不至于到现在。到今天这一步了,我仍然认为还为时不晚,还是救过来了。”这启示我们,当我们因一些问题苗头受到批评处理时,不能以“一次不要紧”开脱自己,以“不是我一个”原谅自己,以“一点小事无所谓”放纵自己,而是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小慎微,管住小节。
四、“药到病除”须躬行,勇于走出批评处理的束缚羁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面对批评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痛改前非、战胜错误,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超越自我。
一是要知错就改、立行立改。
习总书记指出:“改,就要真刀真枪、动真碰硬,就要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能装样子、打太极,防止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纸上整改.”人的错误大多是在浑然不觉中犯下的,是由错误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造成的,而要改变这一点,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彻底改。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彻底革命,朝过夕改、一改到底。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海东将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年轻时直爽好饮,有次一口气喝下半斤白酒醉倒了。事后,党组织严厉批评了他,他马上作了检查,并下定决心戒酒。刚开始的时候酒瘾难忍、辗转反侧,但他时刻告诫自己是一名党员,必须说到做到、坚决戒酒,最终凭借坚定不移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喝酒了,将军回答:“党叫我戒酒,我必须戒酒。”这就是一名老党员、一位老军人闻过则改、严守纪律的觉悟和意识。要全面改。及时深挖病灶,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尔后理清思路、找准招法,由简到难、由表入里,逐项整改、全面清理。要持久改。正确认识问题整改的长期性、顽固性、反弹性,树立“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坚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标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二是要举一反三、纠偏正向。
刘少奇同志说:“我们党从来就不害怕指出与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过去的一切缺点与错误,都将成为我们今后争取胜利的教训。”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的人,就会冷静自恃,避免再次失败;以清醒头脑咀嚼错误的人,必能直面挑战,赢得最终胜利。批评处理从外部来看,似乎只是对具体错误的惩戒教育,但从内部来看,往往折射了思想抛锚已久、行为多次逾矩、方法粗劣陈旧等问题。当我们受到批评处理,不仅要反思某次错误的经验教训,更要举一反三纠正偏差。纠思想之偏,就是要认真查找自身在信仰信念、政治立场、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足,真正找准思想问题、切中思想要害,在痛定思痛中固守初心、端正追求。纠行为之偏,就是要克服口不择言、率性而为的不良习惯,始终用法纪规矩匡正自身言行,无论在重大敏感问题处理上,还是在个人小事小节把握上,都能严字当头、挺纪在前,以上率下、自我警醒。纠方法之偏,就是要在干事创业过程中,摒弃“按以往惯例办就不会错”“不贪不占就没问题”的思想,立起按规章制度办事、在法纪“圈内”创业的行动准则,自觉学法规、学制度、学标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创造“合法合规、人民满意”的业绩。
三是要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毛泽东同志说过:“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知耻后勇,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要相信组织。近年来,在容错纠错机制的严管厚爱下,我们身边有许多受批评的同志重整旗鼓、再创佳绩的事例,也听说了不少受处理党员在问责影响期过后被提拔重用的喜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过错而放弃谁、否定谁,所以更不应该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要走出“阴霾”。习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面对批评处理,我们要冷静面对,妥善处理,想一想入党的初心、想一想家人的期盼、想一想同事的帮带、想一想组织的培养,尽快走出情绪“阴霾”、重拾乐观心态。要主动作为。善于从批评处理中汲取前行动力,努力提升思想素质,锤炼攻坚能力,培育过硬作风,以“马不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状态,跑好手中这一棒,干好本职这一岗,以实际行动赢得同志信任、回报组织关爱。
批评促团结、处理正风气。让我们直面批评处理、勇于担当实干,时刻保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干劲和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拼劲,在奋斗征程上闪耀青春光谱、迸发青春能量,攻坚克难、破浪前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