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来自互联网,有删节
       先界定一下 “视频” 这个术语

   本文要聊的 “视频”,指的是 【作为媒介形式】 的视频,它至少包括了:“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手机上的视频” 等。
   如果根据视频的 【内容】 划分,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类:影视类 (指的是 “具有一定情节” 的,比如:电影、电视剧);娱乐类 (比如:综艺、歌舞);报道类 (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教学类 (比如:在线教育的视频);访谈类;其它

     “视频” 这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拿 “文字媒介” 作对比
  “视频” 这种媒介形式,其关键性特点有两个 (为了加深印象,拿 “文字媒介” 来对比)
     ◇形象 VS 抽象
   相对文字而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是 【形象】 的。
   这点应该很好理解,俺就不展开了。
      ◇被动 VS 主动
  “视频” 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 必须 【被动地】 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 【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有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说: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 “暂停、快进、快退” 来改变播放节奏。针对这种抬杠,俺的解释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使用 “暂停、快进、快退” 的情况 【很少】。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要频繁使用这几个功能,也 【不可能】 细致到 “对每一帧画面进行控制”;作为对比,当俺说 “阅读文字的速率”,指的是 “每个字/词的时间间隔”。

      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看视频为啥会导致 【更少的思考】 捏?
   前面说了,观看视频是 【被动】 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 【没有】 足够的时间来进行 【深入】 思考。或许有 【极少数人】 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 【暂停】 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说到这里,俺要重新唠叨一下 【批判性思维】。这些年,俺一直在强调它,并且在 7 年前 (2010) 推荐过一本书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 和 【淘金式思维】(考虑到某些读者没看过此书,下面分别用一句话简述这两种模式)
海绵式思维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 “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 【简单复制】 到脑袋里。
淘金式思维
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 “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 (分析、推理、归纳、总结...)——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你只能采用 “海绵式”。这是 【最根本性】 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视频的缺点——内容的 【浅薄化】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 【难以深入思考】。
   这必然导致:(大多数) 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俺并不是说,内容深刻的视频就绝迹了。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
   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
   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 【看完之后】 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 【比较少】 的。前面这句话有可能导致误解,俺解释一下:假设某个深刻的视频包含了 【很多个】 能引发深思的切入点,但因为受众只有在看完之后才能去回味,其中某些切入点可能被遗漏了。
   以书籍来对比:
   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 【主动】 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 (这就避免了遗漏)。

      视频的缺点——内容的 【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 “娱乐化” 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 《娱乐至死》 一书的章节:
(以下是摘录,粗体是俺标注滴)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新闻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 “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 “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 “新闻” 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俺引用这段是想说明:新闻报道充满娱乐化。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 “娱乐类” 的视频才是 “娱乐化” 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 也充满了娱乐气氛。为啥会这样捏?从 “商业动机” 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 (比如 “广告” 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 【大大超过】 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 “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 “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 “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 【娱乐】 的气氛。

      “浅薄化” 和 “娱乐化” 是 【不同】 滴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 和 “娱乐化” 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 但是 “不浅薄”——比如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 (不浅薄)。
“浅薄” 但是 “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章,很浅薄,而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 (不娱乐)。

      “浅薄化/娱乐化” 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 【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 “浅薄化/娱乐化” 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 “心理舒适区”。
   关于 “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 这个概念,参见 《什么是 【真正的】 兴趣爱好?以及它有啥好处?》,此处就不再罗嗦。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 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 【越少】 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 【越难】 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 “心理舒适区” 的 【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
   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 【强化】 你的 【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 【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 (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视频的缺点——更高的大脑 【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 “脑科学” 的资料/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1、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 “抽象内容” 与 “形象内容”。
2、大脑难以实现高并发 (所谓的 “高并发” 指的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3、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 (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 【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视频的缺点——更低的 【时间效率】
   本文开头对视频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归类 (影视类、娱乐类、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其它)。
   俺平常看的视频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 “影视类”。也就是说:其它几类视频,俺基本不接触。为啥捏?下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娱乐类” 俺肯定是不看滴——因为毫无价值,而且纵容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关于这点,前面刚提过)。
   其次,“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如果俺确实要看,通常会去找对应的 【文字版本】。因为阅读 “文字版本” 的效率 【大大高于】 观看 “视频版本”。
   为了说明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
   哈佛曾经有一门很著名的公开课,叫 《公正》,由当红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这门课的评价很高,俺慕名而去,在网上看了几堂课的视频。讲得果然好,但俺觉得视频的效率太低,就去 Google 了一下,发现有人已经汇总了文字版本。之后俺就只看那个文字版本——效率提升大大滴 🙂
  “文字版本效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
      1、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所需的时间 【明显少于】 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2、“视频版本” 会有很多 “空白时间”(无对话的时间);整理成 “文字版本” 就可以规避这些 “空白时间”
   提醒一下:
   对于 “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 的视频,其主要的信息量都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偶尔再加上少量图片/照片。所以,这几类视频可以用文字版本 (电子书) 来替代,以提升效率。但对于 “影视类” 视频,就 【没法】 这么干了。所以碰到优秀的影视类作品,还是得老老实实去看视频。

       视频的缺点——更多的 【误导因素】
   为了说清楚 “误导因素” 这个概念,先举栗子——聊聊美国大选时的候选人辩论。
   说到 “候选人辩论”,如今已成为每次大选的重头戏,并且要搞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候选人辩论发生在 1960 年 9 月,肯尼迪 VS 尼克松。那次辩论堪称是一次典型的传播学实验 (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当年的美国家庭尚未充分普及电视机,相当比例的选民依然通过收音机听实况直播。对这两种选民统计的民调,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听收音机的选民,大都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上风;而看电视的选民大都认为肯尼迪略胜一筹。
   为啥会这有这样的反差捏?因为在那次辩论,肯尼迪的 【视觉形象】 胜过尼克松——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辩论的选民就受到视觉方面的干扰,而听收音机的选民就没有受到视觉形象的干扰。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列位看官应该明白本章节所说的 “误导因素” 是啥意思吧?
   作为对比,再来说说文字媒介。
   刚才关于 “总统大选辩论” 的例子,提到了两类选民,一类通过电视,另一类通过收音机。对 “收音机” 这个信息渠道,误导因素显然会大大 【少于】 电视这个信息渠道。但是 “收音机” 这个渠道 【依然会有】 误导因素——比如 “语气、口音、语速” 等等。
   更彻底的办法是——依赖于 【文字媒介】——把辩论双方的话语汇总成文字。这种做法可以彻底去掉 “视觉和听觉” 的误导因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