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代文嚎  有删节

老早以前,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中原一哥地位展开了第二次大战——邲之战,楚国一雪前耻胜出。

大国争霸两狗互咬,此战与敦刻尔克相似颇多,《左传》记载亦是精彩绝伦,但相较于2017年电影《敦刻尔克》那有意无意地脸上贴金战争洗地,它的姿势更实诚。它没兴趣为战争洗地或者歌颂任何一方,甚至压根就认为“春秋无义战”,都TM不是好东西。

此次晋楚两国较量是从夹心饼干——郑国开始的,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联军对决德军,大国PK之前都是要节操尽失地先蹂躏一番小国。

郑国原是楚国小弟,后又站队晋国,于是如日中天的楚庄王大动干戈。郑国死守不住,很快再次被攻克,郑国国君袒露上身牵着羊像奴隶一样向楚王投降。晋国来晚了,没救成。

面对这种情况,打还是不打,成了个问题。

晋军领头的是刚上任不久的荀林父,副手是先觳(hú)。围绕这俩人,晋军分成了主和派和主战派。

主和派没节操地认为,郑楚两国已经结盟,楚军现在风头正劲,既然这次出征是为了服郑,那等楚军撤了咱再来揍服郑国不就完事了?

以先觳(hú)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咱才是这片区的老大,需要这么费事吗?带着一票兄弟大老远赶来,居然避战,你几个还算男人吗?

事实上,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都没问题。主和派的脸厚心黑跟二战英法联军对待结盟小国的手段有一比,虽无耻但有用;至于主战,楚军虽强但毕竟是手下败将,而且晋军也强,至少还是眼下的中原一哥,再打一场的实力肯定是有的。

话说争论归争论,副帅先觳(hú)居然不经主帅同意擅自带兵抵达了前线。

面对先觳(hú)的不服管束,主和派建议荀林父说,副帅孤军深入,一旦失败,他有责任,你主帅责任更大,而且又失去了郑国,你罪责更大,与其自己扛罪,不如大家一起扛,所以大家都先渡黄河达前线吧。

这个决策本身的出发点就极其屌丝,完全不讨论到底是战还是和,而是聚焦在失败了怎么分轻自己的责任。要命的是,到底是战还是和,晋军内部直至战败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楚军呢,表面看来声势浩大,可却心虚得很。一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想打又怕重蹈覆辙的不敢打的心态折磨着楚庄王。

楚军内部也形成了两派。以孙叔敖为首的主和派认为,楚国这几年风光无限的背后是连年征战小国,真跟实力强国晋国干起来,成败不好说。以宠臣伍参(伍子胥爷爷)为代表的主战派则认为,晋军内部将相不和,一个几近内讧的集体一定败。面对举棋不定准备撤军的楚庄王,他怼道:“人家晋国这次来的几个是臣子,你做为君王居然避战,有当老大的躲避对方小弟的吗?楚王听了很是不爽,虽然没有下定最终决心应战,但也停止了撤退,耗着再说吧。

再说说夹在中间巴不得晋楚这俩孙子打个两败俱伤的郑国。大概是看出来这俩流氓都存在想打又不敢打的顾虑,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郑国派出使者跟晋国说,我们的肉体虽然降服在楚那边,但心一直是和你们在一起的,楚军现在骄兵必败,我们给你们做内应,你们必胜,快打吧,都快闷死了。

这还真不能说郑国鸡贼。此战之前,晋国曾三年内征伐郑国四次,楚国八年内征伐郑国七次。郑国被打得实在没招,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干脆谁强就服谁,所以叛服无常,但是越这样挨揍就越多,简直是死循环。要怪只能怪自己实力太弱,地理位置又太好。

这有没有让你感受到二战时被裹胁在大国争霸间的那些小国的无奈?

可晋国也是有明白人的,主和派认为,郑国是拿我们当凯子啊,坚决不能打。所以尽管有郑国的极力怂恿,晋军内部还是那战和不定先耗着的德行。

就这样,两军形成了对峙,既不开战也不撤军,各种黑拳小动作不断。

先是楚军不厚道,双方好不容易约定了和谈日期,没几天就使坏派出了小股特种兵挑战骚扰,闹得晋军内部意见更加分化。

接着是晋军内部出现了两位猪队友,其中一位是嗷嗷叫的主战派,而另一位更是奇葩,正因升职不成心里恼火,巴不得自家失败。

于是这哥俩打着出使和谈的名义挑战楚军,以激怒楚军决战。主和派后来醒悟到这俩货的醉翁之意,赶紧派兵车接应。可问题是,楚军果然已受刺激,楚庄王亲自上阵,正在痛揍这哥俩,看见前面接应的晋军烟尘滚滚,误以为是晋军大部队攻过来了。孙叔敖深怕楚王吃亏,当断则断重兵压上,给我干!

决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楚军方面因楚王带阵,孙叔敖指挥,又抱准了决战心态,攻势凶猛。而晋军这边立刻懵逼,尼玛我只是来接人的啊,没准备干仗呢,结果被楚军冲击得七零八落逼到了黄河边上。

最精彩的大撤退终于来了,晋军主帅荀林父慌到智商为零,居然下令说:“先渡过河的有赏!”可是船只有限,于是士兵们你争我抢,先上船的干脆直接抄家伙砍了起来,惨烈到“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船里被砍断的手指居然多到能被捧起来。黄河边上吵吵闹闹一整夜,溃不成军,相对于《敦刻尔克》的整洁有序,似乎这才叫兵败如山倒的战争中的人性。

还有更奇葩的,接下来的一幕或许是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晋军败退,先是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楚军教他们抽出车前横木,没走多远,马盘旋不能前进,楚军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逃了出去。这时的晋军居然边逃边回头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还是你们经常吃败仗的楚军是逃跑届的老司机啊,我等不如。

这也太放水了,搞得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一场假战争。这种奇葩情况的唯一解释就是,楚军并不想赶尽杀绝,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后来楚庄王的种种装逼解释都指向了这点。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胜利奇迹,反正我是绝不相信是因为电影里士兵所说的,德军为了节约珍贵的坦克而放缓了进攻。这或许压根就是希特勒或者其他决策层不想赶尽杀绝而已。这也不是什么孤例,除了楚庄王的邲之战,大家还可以查查汉高祖刘邦是怎么从白登之围逃脱的。所以说或许这压根就不是什么英式爱国主义的胜利,诺兰不过是在玩转英国人爱往脸上贴金的装逼老传统罢了。

但真正让我作呕的并不是诺兰的英式装逼,而是电影里撤退至英国的一位士兵说:“他们(民众)一定觉得我们毫无荣耀吧?”

一个做炮灰的奴隶,居然还TM搞出荣耀感来了。关于战争我只认可一句话“当有人以荣誉、勇气、信仰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鼓励你去打仗时,千万别信!”

这就是所谓的为何而战?

说到这个复杂话题,楚庄王有自己的解释:“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我不怀疑《左传》战争理念的崇高,但这话从楚庄王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比诺兰还装逼了。战争就是战争,它只会极尽挖掘人性的龌龊卑微,哪有那么多的伟岸光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