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的逻辑

上古的史料有很多矛盾之处,难以解释。所以,本文有很多内容都属于“推断”,不一定能够当真。

黄帝设置的各种官吏名字里面都有个“云”字,这跟神农氏的官名有很大区别,后者以“鸟”为官名。百官之外,另有“左右大监”,其作用是“监于万国”。这个“国”跟今天“国家”这个“国”可不是一个意思。跟西方传来的“country”、“nation”等也完全不一样。按照《说文》的解释,“国,邑也”,也就是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

这与当时的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关联。黄帝时代还远不是真正的“王朝”,只是一块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人分散在各处,在一定范围内又聚集在一起。这一群人按照今天的说法,叫做“部落”。而中国古代则将它们称作“方国”。“部落”和“方国”的意思其实有很大区别,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即这个概念都是“人”这种群居动物形成的共同体。

“方国”的首领便是“诸侯”,统领一方。经过兼并战争、外交、贸易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等各种手段,“诸侯”们开始联系在一起。此时各“诸侯”便尊奉一位最有“德行”的人,由他来作为“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从称号就能看出,这个人显然具有一定的“神性”。

据说,在黄帝之前担任过“天子”的,就有燧人氏、伏羲氏,以及神农氏。每一“朝”又出国多位天子。再后是《史记》开头提到过的神农氏,这叫“三皇”。神农氏被黄帝取代,黄帝以及此后夏禹之前的“天下共主”,叫做五帝。

(“三皇”、“五帝”,说法太多,各有各的道理。这里只能算是其中一种,绝非定论。但是关于“天下共主”的提法则应该可信。)

虽然当上了天子,但毕竟不是天。既然不是“天”,那就总有生老病死。黄帝也得考虑考虑自己的接班人了。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上古的人大多数是没有“姓”的,只有少数有地位的人才有“姓”。黄帝有十四子得姓,意味着这些人是他的儿子当中最出类拔萃者。其中又有两个人最值得记载,这两个人,一个名叫玄嚣,另一个名叫昌意。这两人都是黄帝的正妃(也就是“大老婆”)嫘祖所生,根正苗红。

然而,玄嚣的来历却有点可疑。很多文献都指出,玄嚣还有个名字,叫“少昊”。而且他是“东夷”首领,而且还是“太昊”伏羲的后人,那怎么能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呢?其实这件事并不是不能解释。也许玄嚣是真正的黄帝后人。在黄帝战胜蚩尤,夺取天下之后,需要派一个最得力也最信任的人去掌管东夷,这个重任就落在玄嚣的身上。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黄帝与东夷最终达成协议,和平共处,东夷尊轩辕为帝。而东夷的首领少昊则成为了轩辕黄帝名义上的“儿子”。黄帝没有力量征服东夷,那与之联盟就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个人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轩辕“帝位”的继承,是隔代传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刻意或者无意地避开了玄嚣、昌意这两个“儿子辈”,继承帝位的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

少年时代的颛顼,曾在叔叔玄嚣的封国,积累了大量的行政经验,很清楚权力的运行规则。可以认为是辅佐玄嚣,也可能是玄嚣身边的一位“人质”。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那玄嚣自然不可能是黄帝的亲儿子了。

黄帝崩,颛顼继位。不久,炎帝世系的一个代表人物“共工”就发动了叛乱。大战一场,颛顼击败了共工,留下“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

不久以后,颛顼也死了。继位的不是他自己的儿子穷蝉,而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称号叫“帝喾”。“帝位”依旧一直在黄帝世系内传承,但是其中已经渗透进东夷一族的影子。加上炎帝世系的共工,黄、炎、蚩尤(东夷),三家逐鹿从武力仲裁,转移到赌局牌桌上头。

帝喾上位本身就是依靠军事才能。颛顼末年,作为蚩尤势力的“三苗”发动了“术器之乱”。这一场叛乱最终被当时还是“辛侯”的高辛氏平定。如果说颛顼战共工是炎黄战争的后续,那么帝喾的战争基本就是与蚩尤战争的延续。

帝喾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其他事迹。神话里有一个“帝俊”,或者叫“东皇太一”,据说就是这个“帝喾”,或者说是以他为原型。或许是因为他来自东夷的关系,帝喾的记载显得神秘莫测,又荒诞不经。不过他的儿子倒是很出名。帝喾与黄帝类似,都有两个重要的儿子。其中一个是继承帝位的“挚”,他仅仅干了九年,就被自己的兄弟放勋赶下台。这个放勋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就是韦小宝口中“鸟生鱼汤”的那个“尧”。

尧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大洪水。

有天灾就得治理。水患可是一件大事。尧首先派遣的是共工。需要说明一点,此共工不是那个跟颛顼争帝位的共工。

“共工”是从炎帝时期传承下来的治水官的称号,所以说,治水是他的分内工作。但是这一次派他治水之前,偏偏经历了一个多余的推举程序。这事儿就有些蹊跷了。

治水,是一件大工程,也是散落在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方国需要选定一个“天子”的理由之一。想治水,就必须调集大量的资源才行。而这种调拨、分配资源的权力,与“最高权力”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黄帝世系下的众人,岂能与炎帝世系里的共工分享这种权力?要不是实在没办法,谁真想用你?

既然如此,共工治水是必然失败的了。哪怕治成功,都要说你失败。所以,共工很快就治水失败了。但是通过这次实践,锻炼出了一批可靠的治水干部,终于可以彻底消除共工的影响了。

那么谁得到治水权,谁就基本可以说获得了最大功劳,也就有了问鼎最高权力的资本。对尧来说,心目中的最理想人选当然是亲儿子丹朱。然而,丹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不争气的儿子。倒不一定是他自己没本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太子”天生就是个靶子而已。

结果很显而易见,丹朱在斗争中失利而被放逐。操持放逐丹朱这件事儿的人叫后稷,这个人和他这一族,后面还有叱咤风云的时候。这事儿也说明,尧碰上难对付的人了。这个人是颛顼的儿子——鲧。正是他接替了共工,成为新的治水官。

对此,尧非常不满。于是就说他“负名毁族”。可是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四岳”对鲧极力推举,尧也只能应了。

“四岳”,据信属于炎帝世系,算是“政协委员”这样的人物。但是其本身德高望重,说话怎么也还有点儿分量,谁都得给他们点面子。

“治水权”几乎就等于最高权力。围绕最高权力这个东西,如果几方都各不相让,那么这几方都能同意的第三方就会脱颖而出。大到国家,小到单位,全都符合这个规律。这个人物,需要尧(黄帝世系)能够接受,需要炎帝世系的共工能够接受,还需要同属黄帝世系。尧属于玄嚣一门,鲧属于颛顼一门,这个人还需要两边都能认同。经过这样的条件筛选,一个几方都能认可的继承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THE END
打赏
海报
禅让的逻辑
上古的史料有很多矛盾之处,难以解释。所以,本文有很多内容都属于“推断”,不一定能够当真。 黄帝设置的各种官吏名字里面都有个“云”字,这跟神农氏的官名有很大区别,后者以“鸟”为官名。百官之外,另有“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