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镇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 全力推动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不断提升产业能级。
今年以来沟渠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机遇、抢赛道、赋新能,努力交出经济社会发展的 “高分报表”。一季度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XXX 万元;工业总产值 XXX 万元;农业总产值 XXX 万元。一是做强特色农业。围绕中国 (西部)XX 之都,全力打造 XX 菜高山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稳固发展优质水稻、蔬菜、油茶、水果等主导产业 4.5 万亩,“XX 冷沙米”“XX 山茶油” 等 “XX” 字号农产品品牌逐步唱响,成功注册 “XX 山茶油” 商标,我镇成功入围 2022 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二是壮大文旅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化拓展新思路,成功筹办 “五一游 XX·‘礼当趣’XX” 五一旅游惠民活动及首届 “XX 之夏·露营 XX” 美丽乡村露营节,获得 10 余家中央、市区级主流媒体深入报道,吸引游客 7 万余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性收入达 1000 余万元。以活动为产业赋能,大力发展露营经济,辐射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XX 村成功申报 XX 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优质农产品、特色民宿等搭上露营热 “快车”,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增量工业经济。全面落实 《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十二条措施》,服务扶持工商贸企业发展壮大,2022 年新增培育市场主体 124 个 (其中企业 7 个),XX 村投资建成全区唯一油茶加工厂,XX 村电商 “一体化” 服务平台建成投用。精准高效落实 “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 一揽子政策包,规上工业总产值上升到 2.46 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 全力推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紧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根本,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整合资金、土地、资产等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取得显著成效。2022 年,全镇 10 个行政村 (社区) 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预定目标,其中 6 个村 (社区) 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 6 万元。一是探索 “资产租赁” 模式,打好集体资产 “经营牌”。沟渠镇 XX 村是沟渠镇油茶产业的核心产区,但茶油生产仅有一个小加工作坊,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因厂房面积和生产设备受限,没有获得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导致产品不能进商超和批发市场,给油茶产业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影响。为推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XX 村整合各级财政扶持资金 200 余万元和村级自筹资金 40 余万元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利用 XX 村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新建油茶加工标准化厂房,通过租赁给 XX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收益 XX 万元,带动全镇 1.2 万亩油茶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全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油茶产业发展的 “双赢”。二是探索 “产业示范” 模式,打好特色产业 “带动牌”。沟渠镇 XX 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在家农户除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面对这些问题,沟渠镇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2 年 XX 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规模发展种植辣椒近 400 亩,在极度干旱的条件下,平均亩产值达到了 4000 多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 100 余万元,年底分红 38 万余元。今年该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采取引进漂浮育苗法进行自主育苗,在保证本村充足发展的情况下,带动了 XX、XX 等乡镇及邻村定苗种植,预计今年仅售苗及辣椒回收这两项,将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 20 万。三是探索 “资本经营” 模式,打好集体资金 “入股牌”。针对一些本地资源较少、区位条件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的村,沟渠镇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跨区域异地购置商铺店面、共同建设集体经济 “飞地” 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实现不同村间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富裕。早年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沟渠镇 XX 村、XX 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在城区购置门面店铺,每年分别获得租金收益 18.5 万元、5 万元。沟渠镇 XX 村利用同镇 XX 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 “飞地” 集体经济实体——XX 乡村酒店,其产权和运营收益归两村共有,2022 年底两村按入股比例分别分红 8 万元、3 万元。四是探索 “资源利用” 模式,打好旅游资源 “开发牌”。沟渠镇 XX 村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景优美,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XX 村依托独具特设的夯土建筑、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优势,打造露营观光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 “金山银山”。2022 年在该村举办的首届美丽乡村露营节,吸引游客 7 万余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性收入达 1000 余万元。村集体以资金、土地、林地、房屋、劳务入股参与当地多家民宿产业经营和水稻、水果产业发展,2022 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64.9 万元,收益 16 万元。
(三) 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严守规模性返贫底线。
沟渠镇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牢,深刻领会新阶段 “三农” 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部署、新要求,全力推动工作由 “稳定保脱贫” 向 “持续促增收” 转变。全镇 454 户 1464 人脱贫家庭未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不愁三保障” 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选派 32 名驻村干部、10 名乡村振兴指导员,进村蹲点督导,细化驻村工作任务,确保过渡期内各项工作专人专抓。全面推行书记主任 “一肩挑”,选优配强村 (社区)“两委” 干部,夯实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二是紧盯重点对象。聚焦监测和帮扶两个关键环节,按照 “六必访”“六必查” 要求,深入农户家中常态化开展排查工作,摸清家庭基本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刚性支出等基本情况,详细掌握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信息,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 重点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倒排时间节点算清楚收入账,有计划、有重点制定完善 “一户一策” 帮扶计划,确保稳定消除风险隐患。三是促进就业增收。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 6 期,引导全乡外出务工脱贫人口 509 人,开发公益性岗位 164 个,着力提升群众工资性收入。认真实施好小额信贷政策,积极发挥好财政资金补贴、奖励、贴息等杠杆撬动作用,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 56 万元,惠及 14 户,有效促进困难群众创业增收。落实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种粮直补等相关惠民政策,增加困难群众转移性收入水平。四是用力抓好扶持。争取中央和市区财政扶持资金 XX 万元,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准增强 “造血” 功能的发展路子,编报并实施项目 12 个。强化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持续推进村 (社区)“三变” 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基本实现村村有可持续集体经济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与新时代 “XX 先锋” 变革型组织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动干事、成事的精气神不足,缺乏改革的魄力;二是主导产业不强不优,带动作用不强,品牌效益不高,部分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管护存在短板,仍满足于吃 “老底”,缺乏致富增收的有效方法;三是项目谋划实施不够精准,资金争取不够有力,市场主体量少质弱。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革除思想解放的疲劳症,在观念上破旧立新。一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准确地认识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传统观念和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二是要抓好 “XX 先锋” 变革型组织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等重点工作,抓实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结合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等重点工作,抓实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积极探索 “请进来”“走出去”“引上台” 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引领发展和谋划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学习倡导雷厉风行、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提振 “赛马比拼” 的精气神,积极营造 “纵向追赶、横向比拼” 的干事创业氛围,全面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 革除产业发展的依赖症,在转型中花样翻新。一是依托万亩水稻、万亩蔬菜、万亩油茶、万亩水果,做响中国 (西部)XX 菜之都高山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品牌,突出高品质、高价值、小规模,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推进农业 “接二连三”,全力完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二是夯实现有建材产业基础,狠抓上游园林景观石开发,下游建筑预制件、板材、装配式构建拓展,不断强链补链。建材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把 XX 碎石打造为渝东北名片,推动 XX 矿石产业向 10 亿级迈进。三是充分挖掘 XX 古洞、XX 石刻等自然和人文遗址,提档升级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唱响 “XX 之夏·露营 XX” 品牌,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四是充分利用 “三变改革” 成果,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资产资源,优化 “新型经营主体+村 (社) 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 利益联结及分配机制,激励村社干部率先垂范,以 “头雁效应” 激发 “群雁活力”,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三) 革除项目谋划的脱节症,在发展中推陈出新。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采取整合项目、财政预算、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不断补齐镇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延伸产业链方面存在的短板。二是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发力,将 “输血” 式帮扶与 “造血” 式帮扶相结合,注重培育 “造血” 功能,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细化政策措施,制定长短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保证群众稳步增收。三是立足 XX 生态资源禀赋,注重自然生态、镇村建设、历史人文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合理确定镇村发展布局,注重相邻镇村在产业、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不断拓展镇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区域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落地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