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互联网,来自:百家号 刘邦见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吐蕃帝国并没有对外三百年年的征战,一般认为松赞干布才是吐蕃帝国的真正开创者,从其即位的 629 年到 877 吐蕃王朝彻底解体,共 248 年。不过如果算上之前松赞干布祖父和父亲时期的内部统一战争,说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征战也不为过。

虽然青藏高原地势过高,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农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但是吐蕃帝国的发祥地雅砻河谷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区,却是西藏少有的一块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对西藏其他地区构成了物质资源上的压制,而气候上从公元五世纪中期延续到七世纪中后期的隋唐温暖期,无疑会使农业产量有所增长,让这种压制如虎添翼。

鼎盛时期的吐蕃帝国的版图

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息,从雅砻河谷的一个小城堡秦瓦达则堡开始,踏上了统一青藏高原之路,先后消灭了拉萨河谷的多个势力,逐步壮大。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又兼并了日喀则地区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青海的吐谷浑,大致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

如果说吐蕃统一的内部战争还能依赖相对弱小的高原河谷农业,那么当面对唐朝、阿拉伯、回纥这样的世界性强国,青藏高原贫瘠的物产还够用吗?

不够可以抢。

由于藏北、青海、川西地区是传统高原牧区,因此,以河谷农业地区为核心的吐蕃帝国政权,具备了农业和牧业协同合作,以农统牧的特点,这让吐蕃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游牧民族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弥补了物资贫乏的缺憾。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兵法严,而师无余粮,以掳获为资。”即军队每次出征,只携带极少的物资,而不设后勤,以作战所得的敌军粮草和掠夺当地居民的农业物资来就地补给。吐蕃四面征伐的都是自然气候和农业条件远比自己优越的地区,为长期维持就地补给的作战方式奠定了可能。相比之下,中原王朝远征北方草原就不具备这一条件,艰巨的后勤补给任务常让整个国家不堪重负。

不过由于游牧经济天然具有分散性,青藏高原在地域上又山峦阻隔,想要以农统牧并非易事。历史上中原农业王朝击败臣服北方游牧民族不乏其例,但长久统合游牧民则鲜有成功者。吐蕃帝国之所以能够维持近 200 年之久,在于松赞干布为其创立了一套优秀的集权制度和军事制度。

松赞干布在禄东赞等能臣的辅佐下,首先颁布了《钦定六大法》,根据此法,赞普成为贵族爵位和官位赐夺的裁决者,并有权排定贵族之间彼此的高低位序,由此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官僚系统。这就将原部落各自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纳入了赞普的直接统治之下,完成了君主的集权专制。

吐蕃帝国的创立者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个妻子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创作于 17 世纪

其后,松赞干布君臣又在吐蕃全国根据地域,划分了四大军区,藏语叫“如”,“如”下再设十个千户,以当地大贵族充任如长,普通部落酋长充任千户长。“如”下的百姓又细分为专门负责出征打仗的军户和负责生产纳税负担徭役的民户两种。这又构成了严密的军区体系和世兵制度。

依据上述两大制度,松赞干布将松散的部落联合体改造成了组织严密的军事国家,这是吐蕃帝国能维持几百年对外征伐的体制根基。

此外,在漫长的吐蕃对外征伐历程中,逐步控制的异族人口和财富,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动扩张战争的资源。公元756年后,吐蕃趁唐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大片地区,获得汉人近百万。此后又迫使南诏国臣服,在历次战争中,常驱使南诏军队打前锋以充当炮灰。这些无疑都极大增强了吐蕃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其与唐朝和阿拉伯叫板的资本。

虽然吐蕃拥有上述种种优势,但其毕竟只是个本部满打满算 300 多万人的“人口小国”,与动辄数千万人口的唐朝和阿拉伯不可同日而语,拉萨又不能搬家,难道就不怕东西两大强国对其“犁庭扫穴”吗?

还真不怕。

青藏高原的周围,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昆仑山以及横断山脉等,构成了一个群山环抱的堡垒型地势,极其易守难攻。敌军若想深入打击吐蕃腹地,不但要克服漫长后勤补给的难题,军队士兵还要面临高寒气候和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困扰。这些无疑会让对手将远征吐蕃视为畏途,从而把大多数战争都拦在了吐蕃腹地之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