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沟渠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明月县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镇中心工作,集全镇之智、集全镇之力、顺全民之愿,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有为根本,扎实推进 “五大振兴” 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沟渠镇 9093 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沟渠镇地处明月县城西北部,距明月县城 70 千米,777 国道、若民高速、和若铁路穿境而过。行政总面积 9.21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1.12 万亩,下辖 7 个行政村 (1 个自治区深度贫困村),9 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19 个村民小组,由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等 12 个民族构成,总人口 1932 户 6037 人 (汉族占 37.26%,维吾尔族占 26.19%,其他民族占 17.29%),农业人口 1669 户 7996 人。9093 年全镇脱贫户 391 户 1109 人,监测户 17 户 22 人,脱贫户人均收入 30197.99 元,同比 9099 年增长 1.9%(增加 9912.03 元)、监测户人均纯收入 11162.16 元。

二、常态化开展农村户籍人口监测,脱贫成果扎实巩固

(一) 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高位推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镇、村 “两级书记” 逐级抓、合力管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及各专项组牵头科室统筹抓好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今年以来,沟渠镇党委、政府累计召开 6 次专题会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扎实推进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按照镇级 10 人、村级 7 人的标准配齐、配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内涵,将全镇 “三农” 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镇、村两级党组织将乡村振兴纳入专题中心组学习,镇党委中心组安排学习 2 次,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

(二) 持续推进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巩固拓展 “两不愁三保障” 成果。一是抓好教育巩固提升。教育扶贫政策接续推进,今年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政策、困难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奖补政策、河北援疆助学等政策学生 36 人,发放补助 13.7 万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和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学生辍学率为 0。二是抓好医疗保障巩固提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县财政按照脱贫人口 390 元/人、“三类户”360 元/人给予保费补助,实现脱贫人口、“三类户” 参保全覆盖;全面落实 “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 政策,报销比例达 90% 以上;积极落实救助政策,目前累计监测大病就医 29 人,对脱贫户住院医疗报销自付超过 2000 元起付线符合条件的进行申请二次报销,目前全镇医疗救助报销总费用 93.36 万元。三是抓好住房保障和饮水保障巩固提升。全面做好住房保障巩固提升工作,全镇 1669 套农村住房鉴定等级全部达到 B 级以上。进一步提升全镇安全饮水保障,全年对自来水水质监测鉴定 9 次,水质全部达标。四是抓好兜底保障巩固提升。实现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全镇低保人口 71 户 197 人,其中:农村低保 69 户 103 人,城市低保 19 户 92 人,低保由 617 元/月统一提高至 107 元/月,2 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全部实现应保尽保。五是持续抓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按照县乡村振兴局 《关于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 要求,对收入低于 9000 元以下的农户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通过集中排查和日常监测方式,组织 17 名业务骨干 91 个排查小组,对全镇农村户籍人口开展 “两不愁三保障” 集中排查 9 次,坚持应纳尽纳、不漏 1 户,9093 年全镇新识别确定 “三类户”1 户 2 人,目前全镇三类户共 17 户 22 人,其中突发严重困难户 7 户 12 人、边缘易致贫户 1 户 11 人、脱贫不稳定户 3 户 13 人,已消除风险隐患三类户 7 户 30 人,均落实 “一户一策” 及帮扶措施,通过落实低保、安排护林员岗位、安排扶贫特设岗位、临时救助、享受援疆助学金、开展大病救助等帮扶措施,有效确保不致贫返贫。六是抓好项目建设。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等,共实施中央衔接资金、自治区补助资金、县级配套资金项目 12 个 (其中,中央衔接资金、自治区专项财政补助资金项目 9 个、县级配套资金项目 7 个),总投资 2936 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力保障民生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储备 9092 年乡村振兴项目 30 个 1.07 亿元。七是持续开展金融帮扶。继续执行脱贫户小额信贷政策,今年以来,新发放小额信贷 29 户 191 万元,截止目前,累计享受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政策 963 户 172.2 万元,带动了受益户产业快速发展。

三、以示范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 “五大振兴” 全面发展

(一)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兴旺。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 “一主三副” 农业发展思路,依托国家级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一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依托沟渠镇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成果,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塔什萨依村天厚猪业年出栏 10 万头自繁自育生猪养殖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90 万只品种羊养殖项目开工建设,已建成 17 栋圈舍及防疫室、青贮窖、饲草库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引进优质种羊 7700 余只 (已产羔 1900 余只)。积极推行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镇域肉羊产业稳步发展,构建 “种养加”、“产供销”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 700 户养殖户致富增收。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加快 “生态绿色红枣” 品牌建设,推进红枣提质增效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全面推广红枣高标准节水灌溉、应用机械除草、疏密改造、生物防治和施用有机肥等技术,累计完成农家肥积造 30011 吨,完成 23、22 模式疏密 6700 亩,安装杀虫灯 600 盏 (基本果园已覆盖),对所有枣园开展 “统防统治”7 次,完成红枣品种改良 (嫁接红枣新星)9 万余颗,集中连篇嫁接 9000 余亩,打造乌都勒斯塘村 “田间课堂” 和吾塔木村 “空中走廊”9 个红枣示范基地 (1300 亩),对疏密及积造农家肥的 261 户 (2707.6 亩) 枣农奖励水溶肥 902.61 吨、奖励硫酸钾肥 170 吨 (19000 亩基本果园),实施红枣节水灌溉铺设管道 1900 亩,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召开红枣间伐、病虫害防治、施肥、嫁接、保花保果等提质增效现场培训会 30 余场次,组建 7 支 71 人的红枣技术服务队。深入推进 “兴猪、扩羊、增牛” 战略,9093 年全镇牲畜存栏 929696 头/只 (其中:牛 9769 头、羊 22211 只、猪 176909 头、家禽 7177 羽),牲畜出栏 360297 头/只 (其中:猪 326202 头、羊 13919 只、牛 719 头),为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进行春、秋季牲畜防疫,防疫率达 100%;品种牛、罗布羊改良已完成 19799 头/只 (其中:品种牛 1312 头;罗布羊 17907 只);鼓励动员农牧民用草补资金用于购买牲畜,今年我镇共有 130 户享受草补农牧民共引进 276 头/只良种牲畜 (肉牛 16 头,肉羊 370 只),39 家养殖户引进 226 只澳洲白品种肉羊、197 头西门塔尔、恩格斯肉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9093 年全镇完成小麦种植 11210. 1 万亩,种植玉米 3.99 万亩 (正正正播 9.71 万亩、复播 0.67 万亩),粮食总产达 3.1 万吨 (其中:小麦总产 0.1 万吨、玉米总产 9.2 万吨)。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向金胡杨区域集中,稳步推进棉花全程机械化,种植棉花 1.19 万亩,打造若羌 “粮仓” 和优质商品棉种植基地。推进特色小众农作物种植基地建设,种植以中草药、西甜瓜、黄恰玛古、黑枸杞、花生、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作物 9932 亩、261 座,亩产效益逐年提升,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三是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行动。以供销超市直销、商家对接承销、龙头企业带销、帮扶单位助销等方式推动农产品销售工作,累计销售甜瓜、西瓜、蔬菜、红枣等农产品 1.1 万吨,销售额 1739.6 万元,农产品销售情况及农户满意度较好。

(二) 培育乡村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深入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1+7” 工作体系,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每季度结合重点工作,确定 1 个主题召开 1 次现场观摩推进会,集中解决关键性、普遍性突出问题,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基础。常态化开展擂台比武、“党旗映天山” 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员 “三学三亮三比” 争当先锋行动,不断唤醒党员意识,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90 余名无职党员主动认领岗位,帮助 160 余名商铺和群众开展 “门前三包” 和农户院内院外六件事等重点工作,以党建赋能为民服务的方式,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二是铸牢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全面优化 “两委” 班子结构,村 “两委” 班子中,37 岁以下优秀青年占 79%,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 70%;村警务室负责人、寺管会干部、“访惠聚” 驻村工作队队员全部按照程序进入村 “两委” 班子,村 “两委” 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落实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农牧民身份的村 “两委” 正职 “一肩挑” 工资报酬达到 6271 元,村 “两委” 其他成员按照正职报酬的 70% 确定,激励村 “两委” 干部担当作为。三是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农牧民夜校,以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法规知识为培训重点,全覆盖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培训。建立村级人才工作室,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全覆盖,每月到村指导和技术服务不少于 1 次,每次不少于 7 小时,全镇遴选 72 名红枣、粮食、棉花种植方面的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四是选优派强 “第一书记”,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全镇 7 个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 7 人,“访惠聚” 工作队队员 93 人,充分发挥 “传帮带” 作用,结对帮扶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后盾单位、包联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村委会在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落实惠民政策、办好实事好事等方面出谋划策。五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由党组织牵头,结合各村实际统筹布局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有效整合盘活土地、出租房屋等现有资源,7 个村集体经济均超过 20 万元以上,年均增收 7 万元以上。

(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全镇 6 支文艺小分队,累计演出 36 场次,参加人数 3000 余人,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村镇 1 个、文明单位 9 个、文明实践示范站 3 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 100% 全覆盖。充分利用好农牧民夜校、道德大讲堂、周一升国旗微宣讲等平台,积极开展 “五个白皮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教育培训活动 690 场次、覆盖群众达 6700 余人次、开展 “文明劝导员” 环境清扫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670 场次。三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全镇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成功创建自治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打造民族团结示范一条街,创建民族团结 “好巷道”9 个、民族团结大院 2 个,宣传示范作用进一步强化。包联单位 700 名干部职工 729 户辖区群众结对认亲,991 户群众与 991 户群众相互结对认亲,开展联谊活动 196 场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 171 件。

(四)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快推进生态振兴。一是持续推进造林及生态政策落实。9093 年度新造农田防护林面积 729 亩,补植防风林 111 亩;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选聘 30 名生态护林员,目前已兑现补助 99.97 万元。二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成效检查评比,通过周通报、月总结、季考核,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检查评比机制,完成了 7 个行政村排污管道冲洗、清淤工作,污水管网覆盖率达 97%。持续推动全镇 7 个村庄环境整治,共配置环卫人员 97 人,配置垃圾箱 17 个、垃圾清运车 3 辆,基本建成完备的农村卫生保洁、收运和处理体系目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三是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立沟渠镇改厕专班和技术指导小组,9093 年整改问题厕所 66 个、新建卫生厕所 31 个,目前,全镇已达标卫生厕所 1237 个,达标率达到 90%,7 个行政村成立卫生厕所维护队 7 个,共计 31 人,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加快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引导群众实施庭院改造,通过开展 “院内院外六件事” 整治活动,将 “环境整洁”、“宜居宜业” 等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村民维护整洁宜居环境的荣誉感显著增强。倡导 “减支就是增收” 理念,全镇发展庭院经济农户数 1236 户,占全镇农户的 76.2%,发展总面积约 230.1 亩,真正把庭院经济打造成农民致富增收的 “产业园”。

(五) 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镇 7 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建成污水一体化处理站 19 个、配备吸粪车 1 个,农村自来水、天然气、集中排水入户率 100%,饮用水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柏油路、网络宽带、路灯、有线电视、幼儿园、卫生室实现村村全覆盖,确保村村达到 “五通七有”。深入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和农村电采暖” 工程,完成农村电采暖 967 户。推进 “四好农村路” 建设,加快农村路网结构改造、升级工程,通村油路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进村工程,畅通快递物流通道,村级电商站点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农村学生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镇有小学 1 所,幼儿园 3 所,配备教职人员 137 人。三是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配备 93 名医护人员,建成 2 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配备 1-9 名村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做好重点人员的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全程健康服务,每季度开展一次上门随访服务,目前已完成 139 人 700 余人次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

(六)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扎实开展纠纷调解工作。健全完善乡镇矛盾调解机制,建立镇村调解委员会 6 个,培养调解员 39 人,全年调解纠纷 919 起,涉及金额 379 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政法大数据建设、推进网格化信息化建设。目前,全镇共划分网格个 39 个,7 个村第一书记任村网格化服务中心主任,19 个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兼任网格长,全镇共设置网格长 39 人,网格员 970 人,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全面落实 “一村一法律顾问” 制度,每月定期到包联村开展法律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安置公共法律服务 “自助机”9 台,完善 7 个村 “枫桥式” 法官工作室,常态驻村开展 “一村一法官” 宣讲工作,累计到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宣传活动 17 场,受教育群众 3900 余人次,在全镇形成人人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围。

(七) 完善机制,稳就业促增收。一是加大就业帮扶和培训。成立了沟渠镇就业专班,开展培训就业信息调查统计、就业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工作,打通就业服务最后 “一公里”,有效保障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和举措高效的落实到位,落实州外疆内、疆外就业交通补助 17 人 1.37 万元。利用微信工作群持续推送岗位就业信息,目前已推送 90 期,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 7 场次。9093 年全镇新增新成长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 99 人,全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9670 人,同比 9099 年增长 1.3%;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 297 人,同比 9099 年增长 0.7%。二是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安置扶贫援助特设岗位 73 人,护路员 90 人,落实特岗补贴 77.7 万元。

(八) 精准施策,推进共同富裕。研究制定 《沟渠镇 9093 年度农牧民收入增长工作方案》,按照收入 30000 元以上、17000 元到 97000 元、17000 元以下,对全镇农户以 ABC 三类进行分类精准施策,其中:A 类 299 户 (增收 9-3%)、B 类 721 户 (增收 7-10%)、C 类 327 户 (增收 19-17%)。通过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土地流转、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发展现代畜牧业、特色种养殖及庭院经济,多元化增加农民群众收入,9093 年全镇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9900 元。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人居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党组织引领带动,实行 “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群众行动” 的党建引领模式,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配合,目前全镇 A 类户达到 779 户,卫生厕所达标率 90%,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互动、合力攻坚的良好人居环境整治氛围。二是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全镇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9171 人,月工资达到 2000 元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吸纳就业人数 317 人,自主创业农户 23 户。通过实施高质量就业引领行动,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2.09%。三是脱贫成果更加巩固,收入持续稳定增加。9093 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 30197.99 元,脱贫户工资性收入占比 22.09%、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 21.16%、转移性收入占比 6.91%、财产性收入占比 1.77%。脱贫户收入较 9099 年增长 1.9%,仅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达到 7%,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增长能力逐步提升。

今后,沟渠镇将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体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 “党建强基、产业活血、文化铸魂、生态塑形、人才聚能”  思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早日建成工农贸旅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和生态田园小镇而奋斗。

汇报完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