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结合” 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稳致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并与当地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了解春耕备耕情况。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解决好 “三农” 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农业作为传统产业也亟须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把 “中国饭碗” 牢牢地端在手上,把 “乡愁乡情” 久久地留在人心。

坚持 “研” 与 “用” 结合,以研促用,以用辅研,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步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迭代让农业设备日新月异,高端的机械设备覆盖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智慧农业设施让作物的日常生长情况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农业科研人员要当好农业发展的 “抽水泵”,立足地区实际高瞻远瞩,整合地区各级各类科研资源,着力攻克农业相关核心技术,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匹配市场需求、落实成果转化,让科技 “浪潮” 在广袤田野上 “奔涌不息”。面对乡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困难、设备应用少、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当好乡村农业生产的 “传感器”。借春备耕之机深入摸底调研,鼓励、引导农户使用便捷、高效的 “新农具”,了解农户生产对设备、技术的需求,将影响设备使用、技术应用的痛点难点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让设备和技术 “用有所效”“常用常新”。

坚持 “新” 与 “旧” 结合,于旧育新,以新育旧,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 “稳步走”。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奏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协奏曲”,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坚持 “新旧共育”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要推动 “旧人” 更新,于旧育新。精心组织农民参与各类农机农技培训,以本土化的语言传授 “深入地头”“深入农心” 的知识和技术;应搭建好农户与专家沟通的 “桥梁”,必要时邀请专家 “点对点”“面对面” 地解决农户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难题;深入挖掘各类 “乡村工匠”“乡村能人”,加强对人才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引导,以评选、赛事等形式打造本土农业人才释放才能的平台,增强本土农业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聚焦 “新人” 培育,以新育旧。以 “分级培养” 的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共建” 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互动” 校企合作和 “动态跟踪” 的创业指导,为有志于扎根乡村、开创农业 “新天地” 的 “新农人” 提供 “全链条式” 服务和指导,推动新农人将新技术的 “良种” 洒遍 “村口巷尾”、洒满 “田间地头”。

坚持 “大” 与 “小” 结合,以大生小,以小生 “大”,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直走”。

传统农业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以农富农” 需要融入产业发展新思路。立足地区发展优势,做好农业 “大基础”,做精农业衍生而来的 “小亮点”,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围绕 “农” 字写好 “农产品”“农文化”“农旅游” 新篇章,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动能。提升 “农产品” 竞争力,通过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实现增产提质,整合资源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过硬的质量和丰富的品类打造群众 “买得起”“信得过” 的农业品牌。增强 “农文化” 在地性,挖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悉心传承地方传统技艺,用好用活 “农家书屋”“文化礼堂” 等乡村文化空间载体。打造 “农旅游” 新场景,以生产基地为主,休闲配套为辅,开发 “定制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 等多种农旅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无限可能,让乡村特色资源真正释放巨大活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