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蔡金标带领下,就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供参阅。
一、近年来我区科创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柯桥区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近5年来全市首家;柯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排名全省第7位,全市首位。目前正在谋划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1个,已建成(或在建)公共研发平台9个、创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09个,培育规模较大的双创孵化平台35个(其中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6个)。具体工作体现在: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以创优氛围为先导,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动能,合力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跨越发展。在民营平台创建上,率先在全市推行“新兴产业用地(MO)”试点,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嫁接发展民营科技项目;在创业孵化平台打造上,出台了“在市外设立‘人才飞地’孵化人才创业项目的,经认定并实质性运作后每年给予50—150万元资助,补助时间不超过3年”等政策,为高质量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打造了优质人才“生态圈”。
(二)平台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加强各类人才集聚、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柯桥纺织产业创新产业园等校地合作平台对接联系,目前各校地合作平台已引进入驻各类人才科技项目近30个。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通过中科院资本、天堂硅谷等基金引进优质项目,目前中科院资本联动创新母基金首个返投项目鼎晶生物已落户柯桥,第二个返投项目数字文旅独角兽企业旅悦集团总部项目成功签约。
(三)创新平台建设富有成效。
以金柯桥科技城为抓手,着力探索构建 “一城双核多园”发展体系,致力打造全省“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园荣获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四星级”小微企业园称号。浙江(绍兴)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并授牌省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还建立健全“面对面”政策解读、规划建设和人才科技项目联审等机制,促进民营企业以传统产业用地空间腾退为契机重金打造科创平台,如东盛慧谷、恒汇数智园等民营科技园。同时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谋划建设鉴湖实验室,推动现代纺织产业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成立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印染产业方向,推动印染产业数字化提升。
(四)以平台聚人才量质并举。
统筹人才平台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政企校合力打造多层级平台,实现人才平台提档扩容。政府主导平台创新升级。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柯西园园区客厅和科技孵化器即将正式运营,人才公园建设顺利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院校合作平台加速落地。国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中科大绍兴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园签约落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际人才运营中心累计引进落户人才科技项目19个。民营人才平台集群发展。出台《柯桥区民营人才创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已开建民营人才创业园10家,总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70亿元,累计引进人才科技项目57个。
二、 我区科创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创新影响力不强。
企业科创绩效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明显。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2番,但科创实力总体偏弱。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96家跃升到2020年的369家,但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较缺乏。高新技术企业中,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占一定比例;拥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企业只有107家,高新技术企业含金量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所增加,但成长性总体不够。“十三五”期末,我区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08家,发展较快,但横向比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还偏少,新引进和培育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多。
(二)平台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部分科技平台利用率有待提高。入驻科创平台的项目部分属于“高精新、优特强”,但仍含有一些传统的低水平项目,有限的科技资源利用尚有空间。科技孵化能力有待加强。2020年,柯桥区科技园成功获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平台建设步伐较快,但孵化能力相对不足。除迅实科技与瑞创生物外,其他孵化落地成果不够明显。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虽出台了重点共建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但还未将民营科技园区纳入服务范围,也没有专业的复合型技术管理团队,不能满足区域内科技创新平台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效果不够明显。
主要是其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企业需要市场化成熟成果,校地合作平台需要时间打磨样本,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上还有偏差;其合作平台的作用发挥还有待加强,合作的市场化目标导向还不够严明,产学研平台的内部治理和管理机制、产业化机制和实体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其合作重点也不够突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目前建有企业研发中心87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25%,迫切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力量,重点推进产学研项目,为多出科创成果并快速市场化、产业化,创造最有效条件。
三、 对推进科创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屋建瓴,全力推动科技强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领跑竞跑”、走在前列,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要谋划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精心谋划好《柯桥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要落实完善科技政策举措。全面梳理科技扶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着力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增强政策集成和实效,促进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合力。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提供基础条件,形成服务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合力,重点解决科技创新环境打造、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坚信不能迷信”,科技创新是大潮流,平台建设是大风口。要聚焦平台建设主体主位。要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专注创新、做强主业。要聚焦平台建设以人为本。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尊重人才成长和科研活动规律,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使用机制,力争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聚焦平台建设模式创新。要充分结合柯桥区域创新的优势、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人力资本发展潜力,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为目标,推动平台建设与数字化改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千方百计,全面优化推进举措。
“一样卷子考试、一个答案答题”,也许考核得高分,但难以取得区域创新好成效。要高标准建设好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城 “一城双核多园”发展体系,加强与院校的战略合作,重点推进现代纺织鉴湖实验室建设,致力打造全省“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发展格局。要高质量使用好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要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健康岛”、杭州湾数智港、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科技项目建设。要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大力实施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以创建全省产业数字化示范区和全市数字经济倍增先行区为载体,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对接合作,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在科创平台建设过程中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上更大突破。
(四)齐心协力,抓好科技金融生态建设。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金融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血脉”。首先要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工作推动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推进科技金融和科创平台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科创平台建设的推动及科技发展资金的投入要更多地依托和通过科技金融的渠道和体系、更多地融合社会资本力量影响和渗入产业创新主体,倒逼主体的创新活动更有市场效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要着眼于提升创新主体化解、管理创新风险的能力。相关部门要综合运用考核、奖励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创平台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产品,有针对性地制定融资风险补偿政策,有效提高科创平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