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省委赋予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任,进一步推动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落地见效,市委书记***率南阳市党政考察团,于 7 月 25 日至 26 日赴襄阳、宜昌实地考察学习。
一、湖北之行学到什么
自 2003 年 8 月,国务院批复的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 将襄阳、宜昌定位为 “省域副中心城市” 以来,两地积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在区域发展中求作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1 年,襄阳经济总量达到 5309 亿元、同比增长 14.7%,总量居全国 49 位,宜昌经济总量达到 5022 亿元、同比增长 16.8%,总量居全国 54 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 5 个方面值得重点学习:
(一) 善于取势明道,副中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襄阳、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理论的开路先锋,全面贯彻实施湖北省委 “一主两翼” 战略,善于明大势、识大局、谋大事,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是站位高。襄阳全面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宜昌积极对接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引领带动地位不断提升。二是视野宽。襄阳先后推动 “两个中心、四个襄阳” 和 “五城共建” 发展目标高质量落实,成为辐射带动 “襄十随神” 城市群发展的领头雁;宜昌紧盯 “强、大、优、美” 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奋斗目标,系统架构了 “六城五中心” 的发展思路,全面引领 “宜荆荆恩” 城市群发展。三是手笔大。尤其是体现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襄阳今年以来相继引进了吉利、比亚迪等 10 余个投资过百亿元的大项目,一大批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及上市公司纷纷到襄投资兴业,比亚迪项目仅用 27 天就完成了土地平整,创造了 “襄阳速度”。宜昌今年仅 6 月份就签约了 6 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开工了 22 个 10 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 320 亿元的宁德时代一期更是仅用了 52 天就完成了从正式签约到开工建设,二期还要再追加投资 300 亿元。
(二) 强于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巩固。
两地坚持把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产业奠定优势、决胜未来。一是集群集聚态势明显。襄阳重抓重推汽车、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等 13 条产业链,已培育汽车、农产品加工 2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汽车产业,集聚东风、日产、PSA 等 30 余家世界 500 强企业和 500 余家上下游企业,2021 年规模以上汽车企业实现产值超过 2300 亿元,稳居国内十大汽车产业城市第 9、地级市首位。宜昌聚焦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九大重点产业,千方百计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尤其是依托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三宁化工等一批头部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绿色化工当家产业,2021 年产值超过 1100 亿元,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磷化中心。二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襄阳重点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方向,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城市。宜昌大力实施沿江化工企业 “关改搬转” 三年攻坚任务,推动磷肥向精细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向新能源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 “三级迭代”,最终走出了一条化工产业绿色化、精细化转型升级之路。三是科技创新引领有力。两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提升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效能,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均居湖北前列。尤其是,宜昌兴发集团联合中科院、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等 11 家科研院所,通过共建湖北三峡实验室,短时间内就汇聚 42 个化工领域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 14 个为国家级平台。
(三) 专于城市更新,承载力吸引力与日俱增。
两地都以城市更新为路径,以城市体检为基础,以筑堡强基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依托,全力以赴提品质、优功能,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一是高标准规划。襄阳突出山水人文特色,加快完善功能互补、多元组团、产城融合、开放联动的 “一心四城” 空间格局,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富有活力、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现代化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坚持主城五区与东部未来城 “双轮驱动”,推进城市 “东进、北拓、中优”,构筑 260 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形成 “三环十二射” 快速路网系统,建设具有 “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 的滨江公园城市。二是高品质打造。两地立足彰显文化传承、秉承现代化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向品质化、高端化转型。襄阳北街通过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实现了古风汉韵与现代商业的交相辉映,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引进总投资 700 亿元的华侨城奇幻度假区项目,集 “吃住行游购娱” 于一体,形成了 “文化+旅游+城镇化” 发展新模式。宜昌以光为笔、以影为墨,打造 “长江夜游” 项目,将诗祖屈原、美人昭君绽放于立面建筑,让游客体验到了山水灯光秀盛宴。三是高水平建设。宜昌大力实施投资 3856 亿元的城建五年攻坚行动,谋划建设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屈原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坚持建管并重,襄阳创新 “城中村” 改 “社区” 模式,檀溪湖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溪苑实业总公司,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居民,年分红 800 余万元;宜昌以 “城市大脑” 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交通、医疗、养老等民生场景智慧应用,实现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推动城市治理从规模供给转向品质供给。
(四) 重于优势再造,枢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两地都紧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构建 “空水铁公” 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枢纽经济规模不断膨胀。一方面,综合交通全面发力。襄阳 “十字形” 高铁网络已经构建,航空港建设逐步完善,小河口港区设计年通过能力 1510 万吨,项目一期已于去年 9 月建成开通,年吞吐量达 220 万吨,沉寂 20 余年的汉江 “黄金水道” 再次焕发生机。宜昌围绕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加速实施总投资 3576 亿元的交通 “畅咽喉、强枢纽” 行动,特别是利用长江航道,初步形成了过坝转运、多式联运等特色鲜明的物流服务格局,2021 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1.2 万亿元、货运总量达 2.19 亿吨。另一方面,开放载体作用凸显。襄阳发挥高新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优势,利用 “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 等国际货运班列和 “江海联运”“铁水联运” 等开放通道,全力打造汉江流域乃至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对外开放窗口,2021 年进出口总额达 283 亿元。宜昌引导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助力实现 “买全球、卖全球”,2021 年进出口总额达 338 亿元。
(五) 勇于改革破局,营商环境成为标杆示范。
两地都以改革、服务、创新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全面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连续两年获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一是改革力度大。襄阳深化 “高效办成一件事”“无申请兑现” 等改革,办事可网办率达 99.1%,“最多跑一次” 事项占 99.49%,工商注册登记 “秒批秒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 天办结,不动产登记等 1095 个事项实现 “全程网办、零跑腿”。宜昌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动综合窗口延伸至乡村两级,中介服务政府买单,“标准地”+五证同发,企业电力到户均价湖北省最低,用水、用气费用获得指标全国优秀,“六多合一” 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监管改革、“信易贷” 等经验模式全国推广。二是服务质效高。襄阳坚决贯彻 “项目签约是铜,项目落地是银,项目达产才是金” 的理念,发挥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的 “店小二” 精神,金艺佳、乐康和邦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宜昌坚持 “尊企敬民、精细精进”,窗口服务只说 YES 不说 NO,提供 “一对一” 导办帮办、局长驻窗、预约延时上门服务,开发 “我要吐槽” 二维码、设置老幼服务专窗,全面打响 “宜人服务” 品牌。三是机制保障强。襄阳全面落实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置、回应机制,定期开展县 (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单位优化营商环境考评,促进全市营商环境整体优化提升。宜昌建立 “工作会商、问题交办、督查评价、动态反馈、工作激励、责任追究” 六大工作机制,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 “零容忍”,2021 年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达 98.78%。
二、对标先进悟到什么
(一) 机遇稍纵即逝,善于抢抓才能赢得未来。
这次考察学习中,令人感触很深的是,襄阳、宜昌能够牢牢把握住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主动融入、全面发力,已经远远走在了南阳前面!去年 5 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专题视察,为现代化南阳建设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南阳迎来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展机遇!省党代会结束后,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亲临南阳为副中心城市建设作指导、提要求。今年 6 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 《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7 月 29 日,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召开,对副中心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至此,副中心城市建设完成了顶层设计,大幕全面拉开。副中心不是封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唯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大干快干、实干巧干,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奋进姿态,不断开创南阳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用实际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
(二)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
无论是从 “织造” 名城转型为 “制造” 名城,由 “一车独大” 转向 “交替领先” 的襄阳,抑或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 “化工围江” 危机的宜昌,所到之处、所看之事、所见之闻,考察团成员无不感受到两地干部理念超前、求新求变、敢为人先。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我们必须克服 “盆地” 意识、“等靠” 思维,杜绝按部就班、保守僵化,勇于突破现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跳出南阳看南阳、站位全国看南阳,在逆势困境中敢想敢干、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在各项工作中争第一、争唯一、争一流,在区域竞争中杀出重围、闯出新路、树立标杆,加快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发展大跨越!
(三) 优势带动全局,锻长长板才能提高发展位势。
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唯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通过 “强强联合” 才能适应 “赢家通吃” 的竞争需要。比如,襄阳的 “一车独大” 不断集聚汽车产业类项目入驻,成为带动该市向 “万亿工业强市” 迈进的第一引擎;宜昌依托得天独厚的磷矿资源,吸引了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企业巨头纷纷落户,带动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乘势而起。又如,襄阳、宜昌做足山水人文大文章,精彩演绎了一江碧水穿城过的美丽画卷。南阳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美丽宜居、区位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完备,兼有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天然优势,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的最大依仗!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市场优势,进一步加大优势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突破跃升,提升城市能级,带动南阳发展整体突围、强势崛起。
(四) 作风事关成败,全力拼争方能建功立业。
在此次考察调研过程中,两地党员干部展现出的 “拼、抢、争、闯” 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优良作风保驾护航。无论是襄阳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的推进速度,还是宜昌干部吃住工地、不见成效不回家的精神,或是宜昌干部在台风中逆行前往、最终打动宁德时代投资的招商决心,等等,无不处处体现着干部的务实作风。尤其是,宜昌干部在招商引资中的敏锐嗅觉、坚强意志和决心被评价为 “饿狼精神”,为宜昌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蹚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加快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就一定要学习襄阳和宜昌干部敢抢敢干、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强者思维和工作作风,以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三、赶超跨越该干什么
(一) 坚持高点启动,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谋篇布局。
牢记领袖嘱托,全面对标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定走好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之路。明晰目标定位,紧紧围绕 “三区一中心一高地” 的战略定位,锚定 “2025 年经济总量突破 6000 亿元,2035 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三步走” 发展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扭住重点任务,突出 “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坚定推进 “一二三六十” 工作布局,尤其要把育企业、引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 “33211” 工程,确保每年全市新增 3 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新招引落地 3 个超百亿元的制造业项目,每个县市区新增 2 个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新招引落地 1 个超五十亿元的制造业项目、新增 1 家挂牌上市企业。强力推进落实,制定出台建设副中心城市的 《实施方案》《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成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高质高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二) 做大做强产业,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南阳竞争 “话语权”。壮大产业链群,围绕 “5+N” 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聚焦 21 个重点产业链,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行业秘书长 “三长制”,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力争 “十四五” 末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8000 亿元。加快转型升级,以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企业上云” 为重点, 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绿色、技术 “三大改造”,“十四五” 末规上企业 “三大改造” 实施率达到 70% 以上;紧盯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 “春笋” 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迭代升级 “诸葛英才计划”,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增效工程;着力构建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 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三) 重抓项目招引,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积蓄动能。
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推动招商引资高效突破、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全力招大引强,发挥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作用,做实 “五大战区” 招商专班,大力发扬 “六皮” 招商精神,瞄准 “三类 500 强” 企业和行业龙头,紧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提速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全面实施 “八快两提” 工作机制,强化督导问效和结果运用,滚动实施 “三个一批”,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创新方式方法,制定并及时更新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切实提高招商精准度、针对性;加强市属国有功能类公司建设,提升资本招商能力;统筹做好联合审图、区域评估、并联审批、联合验收、修规出让等工作,全面推行 “标准地+承诺制”,真正实现 “熟地等项目”“落地即开工”。
(四) 创优营商环境,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助力护航。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力争营商环境在全省、全国争一流、作示范。深入推进 “万人助万企” 活动,持续发扬 “六心” 服企精神,发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把高质高效解决问题作为金标准,当好 “金牌店小二”;建立 “认定类” 政策兑现 “直通车” 制度,打造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推广 “指挥部+主动认领” 服务模式,为项目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持续深化 “放管服效” 改革,坚持 “用户思维”,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服务重塑性改革,全面实现 “大厅之外无审批”;出台金融、电力、水气等助企措施,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努力把市场主体在南阳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大力推广 “办不成事” 窗口、“说不事项提级管” 等做法,力推 “高效办成一件事”;以 “双随机、一公开” 为重要手段,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效能。以市场主体满意为标准,务实开展市场主体评市直单位、重点科室、基层站所活动,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政府部门制度;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联动机制,设立营商环境服务热线,实行一站受理、限时解决;定期开展行政审批效能评价,排队晾晒,奖优罚劣。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激励和责任追究办法,强化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监督、年度考评等结果运用,推动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五) 提升城市品质,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塑形铸魂。
聚焦中心城区 “起高峰”,坚持 “精筑城、强功能、优管理、兴产业、广聚人、惠民生”,强力实施城市更新提质,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精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创新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改造模式,推动管理型政府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快更新提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以 “十大工程” 为统领,强力推进 “四改一治”,分类实施 164 个城中村改造,力争三年内城市建设完成投资 3000 亿元;坚持生态优先、携河发展、多组团引爆,谋划建设 CBD 商务中心、名人馆、白河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中心城区全面进入 “白河时代”。完善功能布局,规划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大型娱乐设施、酒店、会展等项目,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助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 “双引擎” 驱动;加快 “四圣” 文化园、南阳古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 “历史+现代” 的城市内核;实施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形成靓丽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加快建设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速城市 “数字大脑” 和企业云、政务云、民生云建设,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六) 打造开放高地,为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激扬活力。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体系。建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快速通道、G312 改线、外环路及机场迁建、唐白河复航、南信合高铁、郑西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推进轻轨、高架桥等项目,全力推动 “空水铁公” 一体化发展;同步探索扩大内陆开放新路径,加快构建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用足用活平台载体,发挥综保区开放平台作用,加快争取落地中国 (河南) 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深化高新区和开发区 “三化三制” 改革,推进 “百园增效、低效退出”,以高能级平台促进高水平开放;实质性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增加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班次,申建机场航空口岸,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与信阳、驻马店协同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共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力推动南襄交通一体化和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 “南襄双城记” 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争取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合作示范项目;全方位加强与绍兴、芜湖等友好城市的交流互动,深层次开展务实合作。与洛阳、宜昌等共同争取呼南高铁加快建设,力争焦柳铁路加快扩能升级;与十堰、商洛协作推动南阳至西安段高铁建设,带动我市西部县区发展。
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必须把观念能力作风建设作为先导性工程。要严格执行 “13710” 工作制度,持续深化干部 “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 活动,进一步倡树 “政治力强、观念先进、行动迅速、善作善成、勇争第一、廉政为民” 的干部行为准则,引导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创新观念、提升能力、提升效率、优化作风、优化环境,为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迅速做好考察学习成果转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效闭环、突破争先,加快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为实现 “两个确保”、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