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校对于硕士和博士论文采用的检测系统,是由知网开发的。但该软件的具体算法,判定标准,以前一直不清楚,
本文是从知网内部工作人员哪里拿到的,揭示了知网反抄袭检测系统的算法,如何判定论文是抄袭,以及如何修改来通过的秘籍。发出来造福大家。
引用: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 (经 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 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2、对比库
对比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个人比对库, 其他比对库, 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出抄袭。知网库是国家指定的论文检测对比库,国家指定高校论文检测系统为知网学位论文检测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效果最好、范围最广的官方检测系统,所有高校都是知网的检测系统,这是教育部出于全国学术不端公平性考虑而实施的。
3、关于分段和分章出结果
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你学校的目录设置符合知网系统内置的分章判断条件,系统就会按章检测,分章出结果,否则会分段出结果。关于分段或分章主要涉及 4 中的阀值。诚信论文提醒,不论是分章还是分段,保持和学校一致即可。
4、引用的能检测出来吗?
有的同学问:“ 我明明引用了别人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没有检测出来?” 也有的同学问:“ 我的引用标注了出处,为什么还算抄袭?” 首先,引用算不算抄袭,与标注出处没有任何关系,引用能不能检测出来,与系统准不准确也没有关系。所有这些都靠系统的阀值来决定。中国知网对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 3%,以段落 (或章节) 的字数来计算,单篇文献低于 3% 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文字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 1(第一章) 有 10000 字,那么引用 A 文献 300 字 (10000 乘以 3%=300) 以内,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若引用 B 文献超过 300 字,那么 B 文献分布于第一章中的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不管位于第一章何处,即使打断成句子,只要超过 20 字就会被标注。①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②关于一些同学问引用的为什么也算抄袭,这里主要是因为知网的阀值问题,高于 3% 的统一算抄袭,也就是说引用于抄袭的临界就在 3% 之间。一旦你超标,即使你标注了引用也无济于事。所以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举例说明:某篇论文第一章有 5000 字,那么第一章中,我们就只能引用 A 文献 150 字以下,否则会被系统认为是抄袭。第二章 4000 字,那么我们只能引用 A 文献 120 字以下,否则会被系统认为是抄袭。第三章 8000 字,第四章 7000 字,分别为 240 字以下和 210 字以下,以此类推。综上所述,引用超标的计算方式是按章计算,这与抄袭的计算方式是一样的。
5、系统对一句话怎么才算抄袭?
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 20 字单位以上的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 4 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 A 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 (各章) 中要达到 3%。
引用:
6、抄袭的修改方式
针对标红文字的修改方式除了 3 中提到的外,还有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 (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汇、关键句等。经过实践证明,使用以上方法结合,可有效降低复制比,保证顺利通过。
总体来说,我们需要在保证修改后句子通顺的前提下,尽量和原句在字面上保持不同。
例 1:例如下句:
过热故障中的过热与变压器正常运行下的发热是有区别的,正常运行时的其发热源来自于绕组和铁芯,即铜损和铁损,而变压器过热故障是由于受到有效热应力而造成的绝缘加速劣化,它具有中等水平的能量密度。
几乎被标红,说明与相似文献存在重合和高度相似,经过以上方式结合,本句可改为:
过热故障中出现的过热容易与变压器正常运行下的发热相混淆,后者是因为其绕组和铁芯会出现铜损和铁损的现象,这是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发热,而变压器过热故障是受到有效热应力造成的绝缘加速劣化,
① 这里所指的 300 字是一个大概值,并非临界值。引用的数量越低,就越不容易被检测出来。
② 更新以后的 CNKI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将这一阀值调整到了 3%,以前是 5%,意味着检测系统对引用的要求更加严格,但运用我们后面提到的方法也不是很难。具有中等水平的能力密度。
这样修改几乎可以降低抄袭率一半。
例 2:在看下面一个例句:
3.7.1.2 在透明水杯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纤维进行搅动,便可以直观地发现纤维呈立体悬浮状乱向分散,且长时间放置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说明合成纤维的质量较好;质量差的纤维经搅动后可能分散,但时隔不久便会上浮为一絮状层。质量差的纤维在混凝土的实际配制过程中多不易均匀分散。
本段完全被标红,修改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打乱顺序,重新组织。
3.7.1.2 将少量纤维放入盛装清水的透明容器中,边搅动边观察纤维变化情况,如果合成纤维质量较好,那么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纤维呈立体悬浮状分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若合成纤维质量较差,那么搅动的过程中,纤维可能分散,并且容易上浮形成絮状层。质量差的纤维在混凝土的实际配制过程中多不易均匀分散。
例 3:下句:
对施工单位或业主提出的设计变更要求要进行统筹考虑,确定其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施工工期和费用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非改不可的要调整施工计划,以尽可能减少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修改为:
施工单位或业主一旦提出设计变更要求,要进行统筹考虑,考察变更的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施工工期、费用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遇到非改不可的变更要调整施工计划,尽可能将其对工程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