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标题“一亩三分地的由来和来历”,这个是为了优化所写的,看起来是有语病的。下面说说我这个一亩三分地的由来,最近扫啊,打啊,反正互联网上风暴来了,封站的封站,判刑的判刑,可怜我这等小民的个人网站也被封了许久,就其原因,标题上有博客二字,看样子以后舶来品博客这个单词有会有新的翻译方法了,反正我们汉字文化久远,也不在乎这种新的做法,草泥马都能够用得出的国度怎么就不行了,还有所谓的砖家在哪里叫嚣,封杀全部个人网站,以儆效尤,oh my god,个人网站犯法了,毕竟那些涉黄的网站是少数,不能因噎废食吧,不扯那么多了,我现在自私一下就改成了一亩三分地,这一亩三分地就是我自留地了,不过多谈风月少谈 。。。。,免得惹祸上身,下面就转载一下真正的一亩三分地的来由。

1. 说法之一:1644年满族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分乘龙车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试“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2.一亩三分地。京津方言,喻地界儿窄逼,微不足道,喻地界儿窄逼,微不足道。它虽含轻蔑之意,却与“农本立国”、历代皇帝及社会风俗有关。一亩三分地并非虚词,实有其址,北京就在先农坛。明清时,每逢夏历孟春亥日,皇帝来祭神后,要依周礼扶犁耕地三垅,名“三推三返”(仨来回),就算完活儿了。然后,登上观耕台。耕牛由大兴、宛平(北京城由两县分治)供奉,牵牛人依例由两县的耆老(应该是老年农民,实际多为豪绅中的白胡子老头)担任。由于是帝王显示“重农劝耕”,所以颇带有表演性质:先农坛有观耕台,台南是那12小畦,先已平整好了。皇帝耕过三垅,为宰辅、六部九卿从耕,最后才是大、宛两位县太爷扶犁,官位越低耕地越多。周代,本来国君籍田千亩,诸侯五百,后代越来越少,到清代成了一亩三分地儿,即12小畦。这就是京津土语中这个亵渎词儿的来源。据学者统计,清代十朝皇帝,在位260多年,共祭先农240多次。雍正初登帝位,忧心粮政,特命全国建先农坛。于是,天津也有了一亩三分地。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有晚清刘瑞清所绘“天津城示意图”,图中在紫竹林、马家口间,有地名标示:“一亩三分地”,相当于现天津解放桥以北地段。


3.1996年4月,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8集电视连续剧《一亩三分地》(于文华主演)在央视首播,从此作为一个成语便流传开来。“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提拔前为阜阳市委领导,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可是一言九鼎的角色。”(《杂文报》2002/5/17)“每个机场都有自己的训练空域,飞机是不能随便飞出自己的空域的,因此,气象台不能只是说个‘大概’,而是要缩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军报》2002/7/24)“农民要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光靠一亩三分地显然是不行的。”(《半月谈》2004/10)


4.按照现在的面积计算 1亩=2000/3平方米≈667平方米1.3亩≈867平方米

5.常言有“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想着点”

6.据更多的传说与二月二 龙抬头有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