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仅供参阅
巴中处于成都、西安、重庆 “金三角” 的腹心地带和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的粘合地带,现在而且将来一段时间农业产业仍是主要的产业,发展景观农业是把巴中建设成为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的一个有效探索途径,是秦巴山区扶贫的新模式,是统筹城乡的新方法。景观农业充分利用巴中农业物品种类较多的优势,巧妙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一、发展景观农业的意义
(1) 景观农业能够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要。随着统筹城乡,“两化” 互动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大,都市的喧闹、水泥建筑的高耸和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城市居民渴望放松,巴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居民回归自然,沐浴乡土气息创造了条件。
(2) 景观农业能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景观农业的科技含量不容小觑,特色农产品的引进必不可少,游客可以购买新鲜农产品,农民可以销售农产品,产购销的平台轻松搭建,解决了旅游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3) 景观农业可以保护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景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配套工程,要求有良好的乡村风貌,无公害农产品和有特色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增加融资渠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发展景观农业的优势
(1) 具备发展景观农业的自然条件。巴中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 35.21%;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6.9℃,1 月份平均气温 5.2℃,8 月份平均气温 27.3℃;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同步;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 36 个国家和地区,是 “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黄羊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林下蕨菜、山露菜、通江银耳等已批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流连忘返。
(2) 具备发展景观农业的区位交通条件。巴中处于成都、西安、重庆 “金三角” 腹心地带和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的粘合地带。其交通便捷,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广巴高速公路、巴成铁路已建成通车,预计 2012 年底巴南高速通车,巴达、巴陕 2 条高速正在建设中,巴中—广安—重庆、巴中—通江—万源、巴中—苍溪—绵阳以及巴中绕城 5 条高速已经纳入全省 “十二五” 规划。全面建成后,巴中市境内有拥近 500 公里的高速公路,10 个高速公路大通道,其中至成都有 4 条大通道,至重庆有 3 条大通道,至西安有 1 条大通道,至兰州有 1 条大通道,至东部地区有 1 条大通道,两年以内,巴中与成都、重庆、西安将实现 3 小时通达,同汉中、达州、广元、南充周边城市将实现 1 小时通达,市域内县区之间将实现半小时通达。巴中将成为华中、华南地区西出西北、中亚、西亚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南下西南、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具有南联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的区位优势,将由四川盆地边缘变为四川向东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变为联接成渝和关天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粘合地带,变为南北东西要素聚集的经济走廊。
(3) 具备发展景观农业的业态基础。近年以来,巴中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等多种措施, 农业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从而使规模景观农业化成为可能。南江黄金村连片种植园区名扬巴中,恩阳镇何家坝村葡萄园是全市最大的葡萄园,平昌县阳升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 8 个村 2560 农户种植各类商品蔬菜 3000 亩,通江周子坪村银耳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巴山新居工程的进一步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通江银耳、南江黄羊蜚声海外, 金银花、富硒茶享誉全国,四川名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拟在驷马镇投资 1.68 亿元,在元峰、革新两个村营建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 1870 亩,一期工程于今年 10 月完工。上个世纪 90 年代举办的 “通江银耳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已为景观农业发展成功破题。
(4) 具备发展景观农业的宏观环境。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的提出了要把巴中建设成为 “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从决策上为景观农业的建设提供了支撑。巴中市被国家规划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之一,为景观农业的打造提供了机遇。巴中的巴山新居建设成为继 “彝家新寨” 建设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建设工程,为农房改造景观化提供了良机,村道畅通工程为城乡交流构筑起快车道, 激活了景观农业的旅游市场。市县科技系统的高度重视,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给予了支持,为农产品的多样化和景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巴中把传统农业向景观农业转变, 必将给巴中绿色经济注人新的内涵。
三、发展景观农业的途径
景观农业的打造应该切合巴中实际,要因地制宜, 因势成景,切忌照搬都市景观农业的打造方式,景观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规划,把农田装扮得像花园一样美丽, 把乡村当作景区一样来建设。既要突出巴中农村主导产业、资源特色、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又要讲究巴山特色, 因地制宜、因势成景。
(一) 依托大地造景观。对农作物种植合理布局、巧妙设计, 通过农作物间作、套作, 形成高低错落、色彩鲜明的俯瞰效果, 让田野就像一张巨幅画卷。在高山峡谷之间的平地上打造汉字,例如 “赤化全川”“平分土地” 等体现巴中红军文化的醒目标语。可以农村沿机耕道、田埂小路、田边地角插柳栽花, 制造隔离效果, 给锦秀田园镶上 “花边”。可以利用田池堰塘养鱼栽藕, 让乡村展现渔米飘香、花香四季的秀美景色。
(二) 依托蔬菜造景观。驷马镇的蔬菜基地、阳升种植加工合作社、元山镇中岭村 (鸟巢式智能温室) 等地蔬菜基地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已经较高。要用景观农业的独特视角, 充分挖掘蔬菜基地的旅游开发潜力。可以借助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学 (研究院) 的科技力量,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观赏性强的特种蔬菜, 突出新、奇、优、特, 建设西部特色蔬菜观赏园。可以因势利导分类种植蔬菜, 让最奇怪的南瓜、最可笑的冬瓜、最可爱的蕃茄……落户蔬菜基地, 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可以利用蔬菜花果色泽和生长周期不同, 加以间种套作, 使蔬菜基地四季景观特色鲜明, 形成蔬菜的彩色世界,春夏秋冬均有可观赏之处。
(三) 依托山势造景观。巴中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南江红色枫叶已经蜚声全国,发展农业、养殖业、林业生产既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藏富于民, 更兼顾景观之效。山上是枫叶、下面是黄羊、林间之地可以间或耕作,让整体呈现一副乡村之画,把山林附以韵律动感之美。可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 打造 “核桃林”、“金银花林”、“富硒茶林”、“银杏林”, 使一山一景、一山一色的经济林、观赏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四) 依托水系造景观。全市大小河流共有 1100 多条,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巴河、南江河、恩阳河和通江河等 7 条。部分河流地带两边农田较多,打造沿江画廊条件得天独厚。可以利用油菜花形成绵延数公里 “金色岸线”,可以依托金银花, 打造南江河的 “花之海岸”,可以种植红心猕猴桃,建设河岸 “粉红长廊”,可以开发化成水库的宽阔水域, 打造湿地公园。
(五) 依托农房造景观。巴山新居建设有序推进,已形成通江王坪村、南江槐树村、平昌中岭村为代表的巴山新居,结合本地实际,给农房加入民俗元素, 赋予文化内涵, 辅以特有的建筑风格, 农村民居完全可以成为田园的亮丽风景。王坪村的红色旅游,南江槐树村、平昌中岭村的现代农业旅游。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恢复 “黄家湾”、“段家梁”、“钟山寨” 这样的名称,依托特色民居办民俗文化展馆、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商店等配套增值项目, 是一条农民增收的绝佳路径。
四、发展景观农业的对策
发展景观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方向,并无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必须稳步推进、必须业主实施群众参与,用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逐步完成农业景观化改造。
(1) 实行政策扶持。做好调研,制定政策是发展景观农业的重要保障。一是给予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 安排一定比例投人景观农业基础建设。科技系统应该优先考虑农业科技项目资金保障。例如,新品种的引入、新种植技术的研发。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民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给予相应经济补偿, 解决户口养老、医疗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 “三个聚集” 的要求。三是健全农民转移就业政策,支持更多科技特派员创业,大力推广 “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 体系,鼓励农民参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景区服务项目, 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政策引导, 激发农民参与农业景观建设的积极性。
(2) 培育实力业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策划包装现有景观农业开发项目, 继续引进有实力、有魄力、有诚意的优秀企业参与景观农业开发;要加大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对基地实施景观改造, 对建设景观农业示范区给予相应项目支持。要加大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强涉农企业的科研实力,培养更多的能够参与景观农业建设的人才。
(3) 兼顾各方利益。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 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以土地人投、资金人股等方式参与景观农业打造。要对农村的林权、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进行确权颁证,依法保护农民利益。允许个人或者单位到农村承租土地、承包荒山, 破解景观农业筹资难的问题。要防止大毁大修、大拆大建, 必须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 避免一哄而上破坏生产。要注重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 防止过渡人为化, 过渡景区化, 尽量维持原生态风貌, 防止开发导致环境恶化。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既要挖掘弘扬民俗文化内涵, 又要打上巴山新居的时代烙印, 创出自已的文化品牌。
(4) 形成推动合力。要进一步提高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 以 “破三论” 的精神谋划景观农业发展思路。要充分调动科研力量, 借专家智慧完善规划, 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 成熟一片发展一片, 分步启动农业景观化改造工程。要抓好宜传动员和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农民参与度, 调动一切积极要素为农业景观化服务, 形成推动景观农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