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支持探索和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科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现提出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
一、现实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生着深刻变革,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提供更加稳定持续、融入产业、覆盖全面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平台。
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实力,以县为主,有机整合涉农相关产业及产业链环节,构建面向县域主导农业产业需求、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性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和模式,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科技支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为目的,立足产业、市场运作、以县为主、各级联动,着力构建一批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深化产学研紧密合作,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功能定位
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面向县域主导农业产业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广泛聚集、成果产业化应用显著加快、产业技术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科技紧密服务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非盈利科技服务机构。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技术转移
实施“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智力人才、技术市场与农村产业要素互联互通。
2.综合服务
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兼顾农民;服务领域涵盖县域主导农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服务环节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方式以市场机制为驱动。
3.要素集聚
整合国际、国内、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信息化站、专合组织等各种科技力量,推进基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
4.协同创新
整合科技、农业、水利、畜牧等涉农部门科技资源,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快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区域间科技合作,服务于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和企业。
5.创业转化
建立科技人员、企业、中介组织、农民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鼓励通过技术入股、兴办企业、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等多种形式快速转化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基本原则
1.以县为主、各级联动
县(市、区)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省、市(州)级科技管理部门择优支持。
2.面向产业、服务全链
突出综合性和针对性,横向实现多个产业的聚集,纵向实现产业链多个环节的聚集。
3.企业主体、团队支撑
通过产学研紧密联合逐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创新创业。根据产业需求构建动态、开放的创新团队。
三、总体目标
通过省市县联动、产学研互动,到2015年,市县各级建立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站点)100个以上,搭建一批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转化一批满足市场急需的先进成熟技术,形成一批服务全产业链的专业创新团队,将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无缝对接的阵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高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区域农业科技合作的基地。
四、探索分级组织的多元建设模式
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探索“自主建设、模式多元、功能综合”的建设模式,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先行先试,不具备条件的可暂不实施。
(一)依托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建设四川省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指导全省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农业产业技术交易、转化、服务和培训平台,促进农业产业技术成果转化。
(二)市(州)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县(市、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指导工作,有条件的市(州)可建立市级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强协调和指导。
(三)县(市、区)自主开展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探索挂靠龙头企业、依托专合组织和现有事业机构、法人机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建设方式和模式,建设面向当地若干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县级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或面向某一优势特色产业链的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分中心(站)。
五、实施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新机制
积极探索以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服务产业和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多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包、技术兼职、服务提成、服务分红、兴办实体等多种科技创新创业形式,建立“中心+专家+企业”、“中心+企业+基地(农户)”等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学研运行新机制,实现科技人员、中介组织、企业、农民多方共赢。
六、凝聚动态开放的创新人才团队
用开放、动态的思路构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立省内、国内、国际上各产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专职和兼职人员,并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团队人员。团队人员可在产学研之间双向流动。团队领军人物为国内拔尖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每月定期在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一定时间。
七、开展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转移
立足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转移、要素聚集、协同创新、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建立“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难题,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以满足企业建立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为目的,开展企业技术能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技术“二传手”培训。
八、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解决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强化县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省、市(州)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整合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富民强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科技项目,择优支持农村产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科技示范等工作。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参与建设,并提供持续运行保障。引导农业科技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资本介入。
(二)完善激励政策
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及科技特派员相关优惠政策。探索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兼职、服务提成、兴办实体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政策措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站),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农业科技项目。
(三)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农业科研激励机制,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农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机制,改进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以注重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验收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