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迷(二)
作者:唐钤砚
第五部分
义门先生的言政之作《石头记》
先读两首诗,义门先生自叙:
江上春生归已久,
栖栖九陌竞谁知。
一竿自断鲈乡老,
不用刘生五字诗。
再看《石头记》作者石头自述: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一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水乡竹,一个是“有心救世无材补天”的红尘石,一木一石的木石前盟,果真大有深意啊。
义门先生这杆出类拔萃的鲈乡竹,折损于争权夺利的宦海,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辜负了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最终“无以报恩鲈乡竹”,“失去本来真面目”。在“大厦将倾”的社会背景之下,“一杆自断”的个体遭遇,不过是”“大厦将倾”的缩影,悲剧的产生皆因储君之位(政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储君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这种天赋秩序,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自动获得继承权,一经确立,不再改变。 但是在中国,皇帝的主观意识高于一切,皇帝的喜好高于法律,“立储以爱”的随意性,是中国封建王朝立储的本质,所谓“立贤,选贤”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因此深谙立储规则的皇阿哥们,终日思想的都是如何讨皇帝的喜欢,继位摆中间,民生社稷放两边。
康熙帝立储的出尔反尔忽立忽废,助长了阿哥们同室操戈,群起结党的白热化,与此同时满清入关后,为了强力维稳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沉闷的社会政治空气。特别是雍正即位以后,清王朝以更加疯狂(青埂峰)的文字狱,来残酷打击那些对满清不满的汉臣,以及在皇位之争中“党附诸王”的势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无以报恩的鲈乡竹”义门先生,藉“无材补天一顽石”之口,发出“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呜咽。
义门先生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在自己从政参政十几年的宦海沉浮中,逐步认清了”立储以爱“(人治)制度的残酷性危害性。对当权者的违背承诺,言而无信,所导致的江山社稷的分崩离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这样的分析批判贯穿《石头记》的始终。正如临桂燕怀堂王氏所藏《红楼梦抉隐》所表述的:
纪事之书(唐按:记事言政之书)盈签满架,《红楼》独矫其常,盖一於含蓄也。宝玉元配本属黛玉,宝钗起而谋夺之,贾母遂背黛而娶钗,於是黛玉守节死矣,宝玉不忍黛玉守节死,亦守义而亡。卒之守节义者得会合於天仙福地,肆谋夺者长嫠泣於怨雨凄风,而且家道日见陵夷,祸患因而叠至。贾母一事乖谬,百戾随之,以全福全寿之人,卒不得全受以归,《书》所谓从逆凶者非欤?然韬其意於字裏行间,不使读者一眼窥破,遂成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
《红楼梦抉隐》更进一步地说道:兹胪举以质天下善读《红楼》之人:太君(皇上),无信之人也。宝玉亲事(储君之位),既许黛玉(太子),复迁异於宝琴(十四阿哥);既改宝钗(四阿哥),复游移於傅试(趋炎附势者)之妹,婚(言)可赖,盟可背,人而无信,莫此为甚!古无信史,故氏太君以史。(括弧内均为唐钤砚加注)。
宝黛之约,是契约性质的,所以叫“木石前盟”,玉钗之婚,是随机性质的,所以叫“金玉良缘”。义门先生通过贾母这个形象来说明,不遵守契约,“一事乖谬,百戾随之;”“家道日见陵夷,祸患因而叠至“。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契约的性质,这个故事发生在1797年的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说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又过了100年,1997年7月,在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契约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所谓契约性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承诺了,就必须兑现,既然立约了,就必须持守,或许契约未必合情合理。但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好处重于承诺,人们崇尚随机而变的“聪明”,却付不起遵守“契约”的代价,其深层原因是强权治国所造成的,强权治下,除了最高权利拥有者之外,所有人的生存都必须依附权力,与最高权力者越接近,依附性越强,越需要具备迎合最高权利折的“聪明”。
贾母也好,康熙也好,他们都是最高权利者,就感情来说,贾母怎么会不疼爱自己唯一的外孙女黛玉呢?康熙怎么忍心废除皇后唯一的骨肉胤礽呢?贾母对黛玉的百般呵护,万般怜爱,与康熙对太子的恩宠如出一辙;奈何黛玉身体多病,说话尖刻,多愁善感,无心尘事,若大一个家业,交给她贾母也不放心,看到没有,这与康熙废太子的理由一模一样;贾母最终选择的宝钗,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超过凤姐的管理能力,文化学识不在黛玉之下,性格身体和变通能力皆是大观园中无人可比的,成为宝二奶奶的宝钗。其性格与坐上龙椅的雍正何其相似!
《石头记》言政的意味是明显的,没有过宦海沉浮经历的作家,不可能对封建极权制度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石头记》成为禁书是必然的,作者将真氏隐去,也是必须的。
写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下次谈谈“真氏隐的大智慧:辨同何贾”。
第六部分
“真氏隐”的大智慧:辨同何贾,妙在无考
《石头记》的作者义门先生为了避开言政这个敏感话题,特别声明,石头所记述的“这些女子的故事发生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同时义门先生又强调《石头记》为传记,非虚构的小说,"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这话说的即实在又清楚,尽管书中的故事可供读者茶余饭后聊天解闷,但作者不会为了抢眼球,而杜撰虚假故事。这个意思就像脂批所说的那样书中的故事是经得起考证的“据余说,却大有考证”。
义门先生一边说“无考”,一边又说“亲身经历”,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有两层,一层是可以考证的文字狱大环境,另一层则是必须隐藏的个人特殊经历:
文字狱在康雍乾三朝异常惨烈,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有较大“文字狱”十一起;雍正刻薄猜忌,在位只有十三年,却有残酷而大规模的“文字狱”二十多起,其中不少是雍正“亲自发现”,“亲自审讯”的;乾隆一向“高己卑人,雄才易事”,在即位初期准行“请宽妖 言”,假造“言论宽松”,一旦根基稳固,“得志便猖狂”,在六十年的帝王生涯中,竟制造了一百三十多起酷刑“文字狱” ,创造了比此前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的空前奇迹。
在这种情况下,通篇都有犯忌文字的《石头记》,作者根本不可能说出自己的真姓名,只能用曲折隐晦的笔法演绎欲言难言的隐事隐情,事实也正是如此,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谐音、拆字、灯谜、谶诗等手法,含蓄地向读者展示了很多信息,有的可解,有的至今也没搞清楚。如果作者展示出自己的真名,他的这番心思岂不白费了?官府只需拿着原书对照作者的身世,就可以定罪捉拿关监狱了。
现在再说作者必须隐藏的真经历,清史稿.东华录所载,何焯“侍皇八子读,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倘或不死,必成陈梦雷第二。”,陈梦雷因曾侍读皇三子誠親王胤祉,雍正即位后,立即将72岁的陳夢雷和两个儿子发配黑龙江。陈梦雷在黑龙江度過十八年的歲月,于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於戍所,終年90岁。
当义门先生离职南归写出示歉诗“江上春生归已久,栖栖九陌竞谁知?一竿自断鲈乡老。不用刘生五字诗”的时候,就有了“将栖息九陌的鲈乡竹隐去,藉红尘石之口,来表达一杆自断,大厦将倾,无材补天,无以报恩的惭愧与呜咽”的想法,并且“不用刘生五字诗”,而是请“石头”记下来作传奇。义门先生的弟子对外宣布义门先生“病逝”,成功地避免了义门先生成为“陈梦雷第二”,大大提高了“真事隐真氏隐”“隐身著书”的安全性与可能性。
真氏隐的大智慧就在这里,贾做甄来甄做贾,贾姓甄姓,都是假氏,真氏要仔细辨别:辨同何贾。
辨同何贾,妙在无考,蒙蔽了读者,也蒙蔽了乾隆,让乾隆以为这书系满人所著,说的是明相家的事,这宝玉是明珠的儿子纳兰若容。
第七部分
《红楼梦》作者大事年表:
1707年 丁亥 康熙46年 何焯返乡丁父忧,周岁幼女脂砚留
皇八子允禩府抚养。
1715 年 乙未 54年 1. “南直召祸”,脂砚寄养允??府被
告发,何焯入狱,居所赍砚斋被抄。
2. 曹雪芹出生。
1716年 丙申 55年 何焯获释,免官,留武英殿。
1717年 丁酉 56年 何焯父女滞留京城
1718 年 戊戌 57年 何焯告病假携脂砚离京南归
1719年 己亥 58年 何焯父女回到家乡看到何府败落景象
发出 "树倒猢狲散之语"
1720年 庚子 59年 拥戴允禛的势力更加强大,何焯带脂砚
访古探友,作诗抒怀,向乡亲道歉:
“无以报恩鲈乡竹”
1721年 辛丑 60年 酝酿隐姓埋名。
1722年 壬寅 61年 何焯将财产分送族人之后"病逝",
康熙闻其死讯下诏,复其原官,赏赐金 钱,令地方从优抚恤家人。
1723年 癸卯 雍正元年 皇四子允禛打败所有对手,继承皇位,年号 雍正。
何焯隐身桂林山水间,著书。
1724年 甲辰 2年 何府败落,十八岁孤女
脂砚投奔曹府。
三十年后,脂砚泪批"血泪盈面,
余家更甚"。
1725年 乙已 3年 曹雪芹10岁。
1726年 丙午 4年 脂砚20岁,雪芹11岁
1727年 丁未 5年 曹家被抄,雪芹12岁,脂砚斋21岁。
1728年 戊申 6年 脂砚随曹家辗转江南,
1729年 己酉 7年 何元时出生,是年何焯69岁。脂砚斋二十三 岁,曹雪芹十四岁。
1730年 庚戌 8年 何焯写作的《石头记》己具雏型。
三十年后脂砚点评时想到父親"失声大哭, 作书人今何在耶?"
1730年~1740年 何焯继续写作,脂砚雪芹隐居北京
1741年 辛酉 乾隆6年 何焯逝,时81岁,12岁的元时携何焯
《石头记》遗稿,投奔北京姐姐。
1744年 甲子 9年 丁父忧三年满,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开 始披阅增删《石头记》
时何元时15岁,曹雪芹29岁,脂砚斋38岁。
1745~1753年 曹雪芹继续批阅《石头记》,三易书名。
脂砚长姐如母,照顾元时,激励元时发愤书。
1753年癸酉乾隆18年 何元时以太仓籍在北京参加乡试,顺天榜举人,时24岁。
1754年甲戌 19年 “脂砚抄阅再评”,恢复《石头记》之名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最初定本。
(未完)谢谢,总算发上来一部分。
《红楼梦》作者大事年表(续)
1753年癸酉乾隆18年 何元时以太仓籍在北京参加乡试,顺天榜举人,时24岁。
1754年甲戌 19年 “脂砚抄阅再评”,恢复《石头记》之名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最初定本。
1755年乙亥 20年中举后的何元时涉入红楼梦写作,"兰桂齐芳”的现实冲淡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气氛,
书中一些人物的结局因此改变:孤女甄英莲大难不死,终于扶正。
秦可卿由自缢攺为病逝。
1756年丙子 21年脂砚三评校定。按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有单页,上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五月
初七日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此本乃又校定之证。
1757年丁丑 22年
1758年戊寅 23年
1759年己卯 24年 冬夜脂砚批。
1760年庚辰 25年脂砚评书痛哭三十年前作书人今何处耶?点明作者非曹雪芹。
1761年辛巳 26年
1762年壬午 27年畸笏批(有年月可考者最多)
1763年癸未 28年 除夕雪芹卒,年48岁。57岁的脂砚以未亡人口吻悼雪芹。
1764年甲申 29年
1765年乙酉 30年 畸笏批
1766年丙戌 31年
1767年丁亥 32年 畸笏批
1768年戊子 33年临桂燕怀堂始祖浙江山阴人王千骥中举,《石头记》前八十回内容己成熟。
1769年己丑 34年戚蓼生举进士。
1770年庚寅 35年坊间可见《石头记》手抄本,戚蓼生在此期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