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蔼,本文有删改。
香港《主场新闻》沦陷了。
7月26日傍晚,《主场新闻》创办人之一蔡东豪于自己的面书和《主场新闻》首页,发出公开信,表示因为恐惧与扭曲的媒体市场环境,于即日起正式结束,网站只剩下公开信,读者再不能取阅网站其他文章。蔡东豪在声明指,”办主场新闻是出於简单信念,为香港做点事,推动社会前进,同时希望像美国Huffington Post一样,创造一个成功的媒体生意”,他还说,你们终於发现,原来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我实在尽了力,也只能走到这麽远。
《主场新闻》于2012年7月28日上线,与其他本土新闻网站相比,《主场新闻》以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为读者提供另类选择。
一、主场的成与败
网站参考了美国Huffington Post的模式,以“新闻策展”作为内容主打,再广招专栏作者,形成一个重要的网上阵地。
《主场新闻》在读者量来说,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在两年间,其网站的浏览量达每日30万个独特访客,在Alexa的香港排名是57位。此外,在脸书上,有超过23万个跟随者。
在其他地区,如此高造访量的网站,大概能获得足够的广告去维持开支,然而,正如蔡东豪所说,在香港媒体市场被扭曲,网站从来没有足够的广告户去支持日常运作。今年初就曾经传出有支持《主场新闻》运作的投资者决定退场,网站如何持续经营是一个大问号。
二、媒体人的恐惧
其实,商业模式并非唯一,若要继续经营《主场》可以来一个斧底抽薪,透过读者付费来支撑。马来西亚的Malaysiakini,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仍能维持网站运作,而且团队越做越大,这是因为它以“公共媒体”作为定位,呼吁读者付费阅读去支撑其运作。此外,香港也越来越多网络媒体依赖读者听众捐款来营运,网络电台D100就有超万听众以年捐的方法支持网站,而“香港独立媒体网”多年来也是依靠小额月捐和义工来维持网站运作。
但《主场新闻》并没有试走这条路。突然死亡背后,更多是“恐惧”。蔡东豪很坦明的说:“我恐惧”,至于恐惧什么?市场的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媒体这门生意可谓高风险低利润,广告要靠大企业、大财团,媒体大亨很多时要依赖其他的收入去赚真钱。
三、网络媒体如何走
互联网释放了传播的力量,让公民能透过小媒体介入社会,抗衡权贵透过主流媒体制造出来的“现实”,让“其他现实”变得可能。但网络媒体的经营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内容,媒体的组织模式要么借用了商业媒体的架构,由投资者承担风险,要么以兴趣小组形式DIY,当合作团队现矛盾又或主要搞手退场,就无法继续下去。
过去两年,香港的网络媒体,在资金的筹集上,开始尝试由听众和读者支持,但管理经营上,却缺乏探索。在欧美,有不少媒体组织模式的探索,譬如说以合作社或非牟利的股份公司作为组织模式,设立向公众问责的董事会作管理者,向读者招股,以支持编辑部独立运作。
《主场新闻》的突然死亡告诉我们,媒体并不单是科技、内容生产者和读者聚合,而是一个资讯的生产组织,里面包含着一组生产关系,要走出主流媒体自上而下的运作和决策模式,就要改变媒体组织。此时此刻,正是大家实验新组织模式的良机。
现在很多人推崇自媒体,但是自媒体的成功往往具有偶然性,自媒体不公正不公平,甚至哗众取宠,以最终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自媒体不可能做到如传统媒体一样的长期品牌,传统媒体渐亡,自媒体尚未立,真不知道未来媒体如何发展。
@唐霜:说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