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之《国家兴衰周期表》
本文转载自康养科的博客,此文作者标明了发表于2009-3-18,广东顺德。至于本文这个《国家兴衰周期表》是不是翁文波老先生的,不知道真假,以下预测权当放屁,O(∩_∩)O~,X\Y仅仅代表数字,本站也不知道是多少)
X0六八年,苗姓建国,就是马前课的离火朝。
X155年,虞姓反乱,苗国终结。
X159年,宋姓之人平天下,天下280年。
X437年,外敌入侵,天下大乱,真命圣人出现。
X480年,许圣人建国。
X774年,刘姓反乱,天下三分。
Y024年,石弘统一天下,许氏江山600年。圣人朝灭亡
Y252年,汝姓反乱,萧成替天行道,建立大同天下,烧饼歌的“文武全才一戊丁”
Y472年,大乱,潘姓平乱后成帝,相传30帝,仁义之国。
一、年代升降幂周期律
先将每个世纪开始几年数字8的倍率年份表达成2的最高幂指数与另一整数相乘的形式,我们会发现2的立方项是每隔一个反复出现的,如果将这些项除外,剩下的项呈升幂或者降幂两种形式排列。通常,如连续的四个世纪为升幂,则紧接的四个世纪为降幂,循环往复,呈现严格的周期性,只有公元元年至公元499年为五个世纪。我们从公元前400年的春秋战国算起,具体分析如下:
1. 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元年,共400年,呈降幂序列
1.
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元年,共400年,呈降幂序列
1.1 公元前399年至公元前300年
392=23*49
384=27*3
376=23*47
368=24*23
。。。。。。
呈现27,24,。。。降幂序列
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00年
296=23*37
288=25*9
280=23*35
272=24*17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公元前199年至公元前100年
192=26*3
184=23*23
176=24*11
168=23*21
。。。。。。
呈现26,24,。。。降幂序列
公元前99年至公元元年
96=25*3
88=23*11
80=24*5
72=23*9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2.
公元元年至公元499年,共500年,呈升幂序列
2.1 公元元年至公元99年
08=23
16=24
24=23*3
32=25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2.2
公元100年至公元199年
104=23*13
112=24*7
120=23*15
128=27
。。。。。。
呈现24,27,。。。升幂序列
2.3
公元200年至公元299年
200=23*25
208=24*13
216=23*27
224=25*7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2.4
公元300年至公元399年
304=24*19
312=23*39
320=26*5
328=23*41
。。。。。。
呈现24,26,。。。升幂序列
2.5
公元400年至公元499年
400=24*25
408=23*51
416=25*13
424=23*53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3.
公元500年至公元899年,共400年,呈降幂序列
3.1
公元500年至公元599年
504=23*63
512=29
520=23*65
528=24*33
。。。。。。
呈现29,24,。。。降幂序列
3.2
公元600年至公元699年
600=23*75
608=25*19
616=23*77
624=24*39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3.3
公元700年至公元799年
704=26*11
712=23*89
720=24*45
728=23*91
。。。。。。
呈现26,24,。。。降幂序列
3.4
公元800年至公元899年
800=25*25
808=23*101
816=24*51
824=23*103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4.
公元900年至公元1299年,共400年,升幂序列
4.1
公元900年至公元999年
904=23*113
912=24*57
920=23*115
928=25*29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4.2
公元1000年至公元1099年
1000=23*125
1008=24*63
1016=23*127
1024=210
。。。。。。
呈现24,210,。。。升幂序列
4.3
公元1100年至公元1199年
1104=24*69
1112=23*139
1120=25*35
1128=23*141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4.4
公元1200年至公元1299年
1200=24*75
1208=23*151
1216=26*19
1224=23*153
。。。。。。
呈现24,26,。。。升幂序列
5.
公元1300年至公元1699年,共400年,呈降幂序列
5.1
公元1300年至公元1399年
1304=23*163
1312=26*21
1320=23*165
1328=24*83
。。。。。。
呈现26,24,。。。降幂序列
5.2
公元1400年至公元1499年
1400=23*175
1408=27*11
1416=23*177
1424=24*89
。。。。。。
呈现27,24,。。。降幂序列
5.3
公元1500年至公元1599年
1504=25*47
1512=23*189
1520=24*95
1528=23*191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5.4
公元1600年至1699年
1600=26*25
1608=23*201
1616=24*101
1624=23*203
。。。。。。
呈现26,24,。。。降幂序列
6.
公元1700年至公元2099年,共400年,呈升幂序列
6.1
公元1700年至公元1799年
1704=23*213
1712=24*107
1720=23*215
1728=26*27
。。。。。。
呈现24,26,。。。升幂序列
6.2
公元1800年至公元1899年
1800=23*225
1808=24*113
1816=23*227
1824=25*57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6.3
公元1900年至公元1999年
1904=24*119
1912=23*239
1920=27*15
1928=23*241
。。。。。。
呈现24,27,。。。升幂序列
6.4
公元2000年至公元2099年
2000=24*125
2008=23*251
2016=25*63
2024=23*253
。。。。。。
呈现24,25,。。。升幂序列
7.
公元2100年至2499年,共400年,呈降幂序列
7.1
公元2100年至公元2199年
2104=23*263
2112=26*33
2120=23*265
2128=24*133
。。。。。。
呈现26,24,。。。降幂序列
7.2
公元2200年至2299年
2200=23*275
2208=25*69
2216=23*277
2224=24*139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7.3
公元2300年至2399年
2304=28*9
2312=23*289
2320=24*145
2328=23*291
。。。。。。
呈现28,24,。。。降幂序列
7.4
公元2400年至2499年
2400=25*75
2408=23*301
2416=24*151
2424=23*303
。。。。。。
呈现25,24,。。。降幂序列
呈现25,24,……降幂序列
二、朝代兴衰周期律
历史简表见表1。从表中可发现如下规律:
表1 历史简表
周期 |
朝代 |
年代 |
大事记 |
幂 |
1 |
韩、赵、魏等诸侯国 (公元前403---前221年)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6------------ |
公元前399年 至 公元元年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文景之治 |
降 幂 期 |
西汉 ---------------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 西晋(公元256年---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十六国(公元304年---43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 |
公元元年 至 公元499年 |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
升 幂 期 | |
2 |
南北朝------------公元589年)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 |
公元500年 至 公元899年 |
公元605年,开凿大运河; 公元605至618年,修建赵州桥; 公元627年至649年,贞观之治; 公元627年至645年,玄奘西游印度;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713年至741年,开元之治 |
降 幂 期 |
唐朝 -----------------907年)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十国(公元902年---979年)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辽(公元907年---1125年)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蒙古国(公元1206年---1271年) 元(1206年----------------- |
公元900年 至 公元1299年 |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 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 公元1141年,岳飞遇害;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
升 幂 期 | |
3 |
元 -----------------1368年)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后金、清 (公元1616年------------------- |
公元1300年 至 公元1699年 |
公元1314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公元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结束;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清’; 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降 幂 期 |
清 -------------------1911年) 北洋政府(公元1912年---1928年) 国民党大陆时期(1928年---1949年) 国民党台湾时期(1949年----至今) *********** |
公元1700年 至 公元2099年 |
公元1796年,白莲教起义;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公元1915年,袁世凯称帝失败; 公元1927年,四一二政变; 公元1945年,外蒙独立 |
升 幂 期 |
就是后来的越国,到了宋朝未能收复,这就是今日的越南。又如外蒙古,在民国初年从中国独立出去。其实,目前大陆和台湾的现状,正是这一时期特征的现代版!
处于降幂期时,朝代更替较少(通常为两个朝代),总体呈现“合”的状态,大国崛起的态势。我国历史上几个大的太平盛世几乎都出现在此一时期。如:大秦帝国、西汉王朝、大唐帝国、大明王朝。特点为:国家空前统一强盛,政通人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对外交流频繁密切。西汉延续40多年的文景之治,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和中期的开元之治前后共40多年,明朝从明太祖、明成祖开始,直到明宣宗延续了70多年的兴盛期,直到郑和七下西洋才结束。流传至今的几大宏伟工程,如万里长城(秦),京杭大运河(隋),都江堰水利工程(战国),还有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战国或秦汉时期)等均诞生于此一阶段。
相反,处于升幂期时,朝代更迭频繁,往往是多个小国并存,少到三四个,多至十几个。总体呈现“分”的状态,四分五裂的态势。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夏时期,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时期及至现在。此三个时期的共同特点为: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虽然不乏有识之士提出的各种救世良方、变法图强的方案,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等,更有复辟倒退如民国初年的袁世凯称帝这样的闹剧,所有这些,其目的都是为振兴国家,重塑辉煌。可惜结局却殊途同归,都以失败告终。一切似乎都是天意,绝非人力可以改变!在衰败期建立起来的小国绝大部分在随后的兴盛期被大国重新兼并,重新回到中华大家庭。但也有一两个例外,如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一个小国,叫吴国,
三、自然灾害的周期律
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灾荒史记》,期间这样综述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实已无计其数。数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普遍性。……战争也是造成灾荒的人为条件之一。中国历史上,掠夺战争相当频繁。……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自然灾害对于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地震是最难以预料也是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一个地震比较多发的国家。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顽强地和地震灾害进行斗争,留下了历史悠久的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从秦统一中国至今的两千二百三十年间里,有记载的地震就有8137次,其中1004次为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从1303年至今,发生8级以上强震17次。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地震简表见表2。
表2,地震简表
周期 |
朝代 |
地震次数 |
地震总数 |
幂 |
1 |
秦 西汉 |
2(8级以上1次) 17 |
19 |
降幂 |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
51(8级以上2次) 53 50 |
154 |
升幂 | |
2 |
隋 唐 |
13 |
降幂 | |
五代十国 南宋北宋 辽、金、西夏 元 |
127(8级以上1次) |
127 |
升幂 | |
3 |
元 明 |
31(8级以上1次) 54(8级以上3次) |
85 |
降幂 |
清 民国 至今 |
99(8级以上11次) 20(8级以上3次) 22(8级以上3次) |
141 |
升幂 |
从表2 可见,历史上的地震灾害也是降幂阶段少,升幂阶段远多于降幂阶段。其实,在升幂阶段,水旱灾害、蝗虫灾害、瘟疫等等自然灾害往往与地震交替发生。灾害主要集中在以下时期:1。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2.宋元时期;3.清朝时期。
(3.1)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公元132年,即顺帝6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东汉时期地震频发的历史以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有学者以东汉各位皂帝在位时期为区间对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是清晰的:东汉自然灾害的集中高发期是在安帝时期,王朝后期较前期多发,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再者,伴随地震这一主灾害,还连锁发生着一系列次生灾害。最后,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相当频繁,见诸记载的地质灾害有山崩、地陷、地裂、地震、土地资源退化和海洋灾害。对此,邓云特有较为全面的说明:“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以言旱灾,则二百年间,见于史书者,凡六十次;以言水灾,亦达五十六次。至于风灾,共达五十四次;次为地震,计五十三次,频度亦密;再次为雨雹之灾,计亦五十三次。此外疫灾十七次;蝗灾十四次;歉饥十三次。他如霜雪、‘地沸’,各仅两次,不足述矣。”[17](P13)又南北朝时期,“所见之灾更多。计水、旱、蝗螟、地震、霜雹、疫疠诸灾,总共达三百十五次。以与一百六十九年之数目相较,所超者及一倍以上。如再加以详细之分析,则此一百六十九年中,频数最高者为水旱之灾,计各七十七次;其次为地震,凡四十次;再次为风灾,共三十三次。此外霜雪为灾二十七;雨雹为灾十八次;蝗灾十七次;疫灾亦如之,歉饥十六次。”
以上有关魏晋南北朝灾害次数的统计,是比较粗略的。以地震为例,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历史地震图集(远古至元时期)》,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超过4又3/4级者,三国时期14次,西晋时期37次,东晋十六国时期50次,南北朝时期95次,合计196次。
这一时期的地震还呈现出地区集中的特点。三国时期所发生的10次地震,其中3次在洛阳、3次在南安郡。西晋时期的35次地震,发生在河东、平阳地区的有3次,丹阳、会稽、吴兴地区的有6次,洛阳的有5次。东晋时期因偏居江南的特殊条件,见诸记载的地震多集中在长江中游的武昌、江陵周边地区,以建康为中心的扬州、会稽、丹阳、晋陵等地,以豫章为中心的庐陵、寻阳等地,共计48次之多。段业占据河西时,“三年之中,地震五十余所”。[1](《凉武昭王李玄盛传附子士业传》)南朝时期的地震多集中在京城建康一带,有25次。北魏62次地震,多集中在今山西和华北平原一带,其中发生在并州10次,秦州15次,洛阳地区7次,恒州4次。
除了发生地相对集中外,地震爆发的时间也呈现出连续性趋势,有时是连续数年都发生地震,甚至在一年内一个地方多次发生地震。如曹魏正始二年、三年、六年,“南安郡地震”频见记载。孙权嘉禾六年至赤乌二年江东连续地震,故有“嘉禾六年、赤乌二年,地连震动”之说。[7](《五行志五》)晋武帝在位26年,地震就有18次,其中太康五年至九年,连年地震,甚至一年发生3次以上地震的年份也多有存在。这种现象在以后的南北朝都是极为普遍的。如北魏延昌三年正月,有关官员上奏称:“肆州上言秀容郡敷城县自延昌二年四月地震,于今不止。”[4](《灵征志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不仅次数频繁,而且受灾程度往往非常严重。此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频繁而严重的人为战争,又往往引起歉饱之灾与疾疫之灾。这是一个天灾人祸并作的时期。而天灾与人祸之间,又往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在遭受战乱的侵扰以后,出现了长期萧条的局面。有关这一时间地震的文字,在《后汉书》、《两晋秘史》、《中华五千年》等文史资料中多有记载。不光后来清朝的明君康熙皇帝每遇大的地震总要对自己的执政理念进行深刻的反思,是否由于自己的过失才导致上天的惩罚。晋朝的国君面对异变的天象也有发人深思的言论,见《两晋秘史》第二十八回:“故政之不修,下灾异以告我知之!改者虽危必昌,不改者虽安必亡。属者谦德堂陷,效谷地裂,昏雾四塞,日赤无光。狐上南门,地频五震,星陨建康,皆变异之大者也。昔年西平地裂,狐入殿前,而秦师奄至。姑臧门崩,而陨石于西土,梁熙见杀之。及段业称制,三年之中,地震五十余所;……止游戏之娱,礼贤爱民,以应天变。”联想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不惊叹古人对地震的认识是多么深刻呀!我们更没理由怀疑古人所谓地震是因为天地失和,太阴太重的推断,我们直到我国的四川省一直以来多发地震,但很少有人会将四川的天气常年以多云天气为主,终年日照很少的情况联系起来。另一个例证就是秘鲁首都利马,该城市终年云遮雾罩,且终年不下雨,秘鲁和首都利马都是地震的多发地。难道这不是阴气太盛的事实吗?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所为,虽然有人认为其中有人为的作用。但我比较同意胡阿祥博士的看法,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寒冷干燥的气候与五胡的长期入主中原,就不能认为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因为类似的历史大格局的变化,如女真的南下与宋室的仓皇南渡、满洲的入关与明帝国的土崩瓦解,都分别对应着寒冷的气候;或者说,当时气候的日趋寒冷,是促使本来就地处高纬度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个重要动因。
(3.2)宋、元时期
自然界作为一个浑然整体,一方发生变异,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变化。任何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和单一的,而是由一种地质灾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呈现出群发性的特点。
宋代是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集中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宋代自960年起至1279年止,共320年。两宋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且种类相当繁多,为害相当严重。关于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种类,有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瘟疫、沙尘、风灾、雹灾、霜灾、雪灾、鼠灾等ll种。其中前9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自然灾害。据统计,两宋时期共发生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霜等九类自然灾害达l543次,其中水灾为628次,旱灾259次,虫灾l68次,地震l27次,瘟疫49次,沙尘69次,风灾l09次,雹灾l21次,霜灾l3次。平均每两个半月就有一次自然灾害发生。 包公祠,位于淮阳城西北隅,陈人为纪念包拯而建。据载记,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建祠。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正殿两侧有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肠。”道出了人民赞扬包公的心声。包公在知开封府尹时,相传包拯奉旨下陈州放粮赈灾,在陈怒铡了皇亲四国舅曹虎,为陈人除了害,申了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北宋年间确实是灾害的频发期,且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地危害。
元代(1271-1368)统治中国近百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却不止百次,几乎年年有灾,年年多灾。地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灾害之一,虽然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地震有其自身原因,但具体原因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当地震突然频繁发生的时候,元代从上至下,以往朝代积累起来的对地震灾害的认识逐渐被取代,开始动摇了已有的对地震的认识,又回到了地震乃是人们行为不当,阴阳失和所致的观念上。 元代地震频繁,其灾害主要发生在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云南、甘肃等省,对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甚至对地区农业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滋生了起义与暴动等一些社会问题。关汉卿:《窦娥冤》中大旱三年,六月飞雪的情节不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很可能与当时的自然灾害频发有密切关系。
(3.3)清朝时期
李向军以《清实录》为主,依据官书、方志、档案、笔记、文集中的有关资料,统计出顺治元年(1644)~道光十九年(1839)全国共发生水、旱、风、霜、雹、火、蝗、震、疫等各类自然灾害28 938次,并以历年受灾州县数,制成清代诸省区灾况年表及灾况变动图。他指出,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九年(1744)出现过两个灾害高峰期,后趋下降,再经乾隆末嘉庆初一个小小的升降波动,便一直上升,于道光十九年(1839)达到高峰。
如上所述,灾荒是对社会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所谓“气候的极端事件”。按照冷期自然灾害较多的论断,17~19世纪中国处于“小冰川时代”,整体上自然灾害应该较多。“小冰川”也有冷暖时段之分。清朝相对更为寒冷的一首一尾,占了4个重大灾害群发期即4大“宇宙期”——“夏禹宇宙期”(约4 000年前)、“两汉宇宙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明清宇宙期”(1500~1700年)、“清末宇宙期”(19世纪中叶以后)之中的两个。
据邓拓等人的研究列下表,可知上一世纪30年代之人将清代灾荒频度与历代灾荒频度进行的直观比较:
表3 历代较大灾荒频度一览表(限于篇幅,省略)
我认为表中将明朝的地震数量夸大了,尽管明朝发生了我国地震史上最大最惨的关中大地震,即: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十二月,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陕西渭州、华州及山西蒲州等处尤甚,压死军民八十三万。这里死亡数据也肯定被夸大了。事实上,清朝才是我国地震史上多处地震的典型时期。
从此表可以看出,迄今为止,处在灾害波峰的有三个时期,他们分别是:1.南北朝;2.元朝;3.清朝。其中南北朝和元朝处于升幂阶段转入降幂阶段的转折点上,只有清朝开国处于降幂阶段转入升幂阶段的转折点。假如此表正确的话,即说明西汉末年和唐朝末年这两段时期也与明末清初一样处于由降幂转入升幂的转折点,尽管不是灾害的高峰期,也肯定出现过较多的灾害,否则,就无法解释汉唐盛世为何要在各自的世纪交替之际匆匆退出历史舞台呢(西汉公元25年灭亡,唐朝公元907年灭亡)?假如此表正确的话,就意味着我们所出的时期与南北朝和元朝所处的时期一样,是从升幂阶段转入降幂阶段的转折点。意味着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甚至再延长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将是自然灾害的频发期!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因为本世纪是升幂的最后一个世纪。
对清朝一首一尾两个“宇宙期”即两个重大灾害群发期的评价,自然科学家一般认为明末清初的“明清宇宙期”最为寒冷。其时自然灾害之多之重,号称“古今40个世纪之最”,有关“人相食,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之类人间惨剧的记载比比皆是,大灾大饥大兵之中,人口剧减,社会残破到了极点。
近代社会史家则更关注“清末宇宙期”自然灾害群发的严重后果。
有专家指出,19世纪以后,大洪水、大地震、大旱灾、大瘟疫、大风、奇寒似乎不期而遇地汇聚在一起,交相并发,愈演愈烈,并在70~80年代达于极点。此时灾荒的3个特点为:
第一,灾害频发,并呈加速度发展的态势。
第二,受灾地区分布广,成灾面积空前大,各灾种的地区分布存在几大差异。
第三,特大灾害迭至并起、集中爆发,具有群发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破坏巨大等特征。
对照以上三表可以发现,灾害与朝代兴衰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密切的关联性。降幂阶段自然灾害很小,因此,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升幂阶段,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导致战乱迭起,国家四分五裂。究其原因就是一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二千多年来,中国人长期与饥饿作斗争,民以食为天!这就是五千年来祖先敬畏自然崇拜天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三、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应对措施
每当进入天灾频发的升幂阶段,国家就要经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民族就要经历一次次浩劫。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莫过于东晋末年的南北朝时期、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期、清末民初时期。较好的莫如两宋时期。虽然宋朝曾经出现过繁荣的商业贸易和科技文化,如火药及指南针的发明,与唐诗齐名的宋词,宋体书法,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时期真实的写照。但综合国力、国防实力远远不够强大!未能实现国家真正的统一,先后与之并存的有辽、金、西夏等,有的长达两个世纪,最极端的例证就是越南在此一时段独立出去,以后再也未能回归。也许正是北宋的对外屈服政治才未能招致他的早日灭亡,而且在退到杭州建立南宋后还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南宋共152年),仅比北宋相差15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极富戏剧性的朝代是清朝,以轰轰烈烈的所谓康乾盛世开幕,却以极其悲惨的形式落幕,中华民族为之蒙受了奇耻大辱,令人叹息,发人深思!从鲁迅开始,就不断有人对所谓的“康乾盛世“提出质疑,原因有二:
1.文字狱的长期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一时期并非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相反,正反映了上下不安,人心惶惶,政治的不清明,经济的欠发达,人民多有微词。同时,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康熙摄政60年,雍正摄政12年,乾隆59年,合计133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始终有汉人出来反对,通过文字表达对清朝的不满,若非政治等其他原因,就只有民生问题,有句话说的好,“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假如仅仅发生在康熙朝还可以理解,这或许可解读为部分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偏见和误解,加之康熙朝南征百战,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同时难免导致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人民对之有一定怨言,这恐怕是主要的。汉族受外族统治的历史绝非从清朝开始,何况老百姓是“民以食为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到了乾隆人上,本该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岂料这位“开明君主”却在他执政的近60年里,先后制造了130多起文字狱,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搞的文字狱总和还多!这些文字狱绝大多数是冤案,这是乾隆小题大做、大发淫威、蛮横无理、冷酷无情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太平盛世”不值得怀疑吗?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大肆吹嘘,为乾隆歌功颂德,认为那确实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仅仅士人不服,是士人吃饱了撑得慌!文字狱的目的仅仅是要摧毁士人。假如真是如此,如何解释乾隆身后清朝的迅速衰败呢?
2.康熙1662年登基直到1722年去世,正处于降幂周期向升幂周期的过渡阶段,这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以地震为例,共发生了3次8级以上大地震和1次7级地震,分别是1654念得天水8级地震,死亡3万人;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死亡5万人;1679年京师地震,死亡1.3万人;1709年宁夏中卫7级地震。在灾害如此频繁的时期,康熙大帝却要频繁兴兵动武、大兴土木,这必然要输出比兴盛期高得多的代价。他显然违背了这一条常识,他兴建的避暑山庄为后来清朝大规模兴建皇家园林开了不好的先河,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尽管他鼓励开垦增加耕地面积的措施弥补了这一错误,但到了乾隆年间,由于人口猛增,而资源有限,物价飞涨,本来应该通过加强商贸来缓解这一矛盾,他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加之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无疑给这一太平盛世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潜在的危机,士人早有觉察,怎奈他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缺乏远见卓识和危机意识,结果在他身后,社会矛盾急剧上升。他本来要继承康熙的优良作风,不仅文韬武略,更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广纳言路,善于变通,趋利避害,造福后世。可惜他只能躺在祖辈打下的一片大好河山上,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对汉人实行更加严厉的防范措施,稍不如意就残酷镇压。轻视科技的力量,目空一切,对世界的发展视而不见,盲目乐观。对明朝极尽污蔑,对现实极尽歌功颂德,通过一切渠道蒙蔽和欺骗后世,欺世盗名,鼠目寸光!
此一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宜守不宜攻,宜静不宜动。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就必然要留出足够的财力来应付灾变。应避免过多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避免四处征战开疆扩土。重点应在民生工程上,如医疗、保险和住房等,其次,要加强国防建设和反腐败建设。(………………)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