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作为落实 “四强” 行动的有力举措,坚持分类管理,通过 “五式联动” 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高质量追赶发展提供 “红色动能”。
一、坚持更高标准,“考核式” 管理在职党员
制定印发 《XX 党员干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 将*个网格单位*名在职党员统一分配到联系网格小区,按照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的要求,以 “居民点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 的服务步骤,围绕走访入户、民意收集、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一月一积分、一季一统计、一年一评选的考核机制,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县直机关党组织、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和党员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让在职党员 “在位” 更 “有为”。同时,充分利用社区 “大党委” 共驻共建优势,每月定期召开 “大党委” 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开展 D 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948 场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余件。
二、坚持设岗定责,“匹配式” 管理无职党员
坚持人岗相宜原则,通过党员个人申请、民主推选、党员大会讨论的步骤程序,按照个人经历、爱好特长、工种技能等为*余名无职党员分别设定政策理论宣传岗、党务村务监督岗、致富帮带岗、信息咨询服务岗、社会治安维护岗、公共设施维护岗等岗位。设岗党员与党支部签订 《设岗定责责任书》,并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支部每季度对上岗党员履职情况进行汇总,乡镇党委每半年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履职作用。今年以来,无职党员累计提出各类意见建议*条,结对帮扶*人次,调节矛盾纠纷*件,维护公共设施*处,从中吸纳进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人。
三、坚持创新机制,“跟踪式” 管理流动党员
坚持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创新管理方式,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县、(乡) 镇、村三级流动党员数据库,实行月动态管理。建立流动党员 “流出必报批、流入必报到、日常必报告、返回必报备” 的 “四必” 管理原则,对流动党员开展行前提醒谈话,督促在外期间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接受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 “一对一” 联系帮带机制,指定支委委员与流动党员结成 “对子”,通过打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每月至少联系 1 次,了解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每季度在支委会上汇报 1 次流动党员在外流动情况,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同时,鼓励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引项目、送技术、提建议,实现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 “双向服务”。
四、坚持带动帮助,“帮带式” 管理困难党员
深入实施 “双构建双提高” 工程,通过 “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联系户结对示范” 等帮带模式,2583 名致富党员带头种养殖,172 名村党组织书记依法担任村级经济组织法人,联系帮带困难党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形成 “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 的致富帮带链条。采取联系帮学提志、技术培训提能、产业联建提力的 “三提” 帮带措施,帮助困难党员树立产业发展信心,转变发展思路,提高种养殖技术水平。坚持帮助与带动相结合原则,通过入户走访、集中排查等方式,对困难党员进行全面排摸,建立信息台账,定期进行更新,将困难党员纳入社会救助范畴,并及时开展走访慰问。
五、坚持服务保障,“关爱式” 管理老党员
建立党员结对服务模式,结合老弱党员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常态化开展 “敲门行动”,帮助理论学习,进行谈心谈话,听取意见建议,解决问题诉求。进一步发挥老党员联系群众广、号召力强、威信高的优势,鼓励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等乡村 (社区) 事务,帮助监督管理村级 (社区) 事务规范运行。结合春节、“七一” 等重大节日开展老党员走访慰问活动及 “光荣在党 50 年” 纪念章排摸颁发活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老党员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今年以来,已开展 “送教上门”1000 余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168 件,收集意见建议 320 条,走访慰问老党员 118 名,发放慰问资金 7.8 万元,颁发 “光荣在党 50 年” 纪念章 353 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