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读懂殷殷嘱托,感悟一声声“人民”背后的真情怀。
感悟“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的治国真理。
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标尺,时刻想着人民、记得人民。在工作中要多从自身找不足,改变态度,提升为群众交流的本领,解释好、落实好政策,着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亲和力。
感悟“一片丹心深国虑,数茎白发为民愁”的为民真情。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人亲和、态度谦和,群众才愿意和你接触、和你交往;以真心换真情,以真情暖民心,和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党员干部应当时刻把“为民”装在心中,满身群众情,满心群众意,走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少讲官话、套话,多说土话、大白话,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以走心的态度,换得群众的“心里话”“真心话”,以强烈的为民之心、深厚的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员干部的爱民情怀,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具体的,根植于为民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的行动中的。要多关注基层和人民群众,在调研中听真话、查实情,找准群众需求点,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和重点关心问题,对症下药、按需点“单”、精准施策,着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要养成好习惯,在落实惠民政策的过程中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群众之事无小事,确保“事由我办能放心”,从而更好地体现真情、真意。
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真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群众始终是我党事业的牢固根基和力量源泉,革命年代,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持革命,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更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党员干部要用真心去对待群众,养成“跑田坎”、走村庄的习惯,多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坐一坐,把群众都当做自家人、身边人,赢得群众信任。要真心学习,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去向群众请教地方风土、产业发展等问题,听听“土专家”的意见建议,请他们把脉问诊,不断汲取力量,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做到真奉献、真投入,从而为人民群众干成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本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为民登高看远,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也要对未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以预测、分析和研判,能化危为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创新局。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美好”也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服务人民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补短板、积经验、强弱项,不仅有“无私无我”的宽肩膀,还要有“攻坚克难”的铁肩膀,进一步惠民生,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愿望,永远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