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所作。康熙在位六十年,被称为中国帝制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古人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先修省自身。康熙之所以能够创下一个太平盛世,与他平日所奉行的理念与恪守的道德原则是分不开的。
《庭训格言》是一部皇家的家训,是对诸皇子的教诲,由雍正帝追述、整理而成。康熙在书中总结了他一生智慧与德行的精华以教育后人。在这本记录下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做皇帝与做人一样,需要诚意、正心、时时反省自身。创立千秋功业,并不仅是依靠谋略与雄心,而是要依靠德行善念与宽忍的胸襟。
我们今天就节选几段《庭训格言》为大家解读。
康熙很重视修心,下面是二段他关于善念的见解: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这段训育是说:人只有一颗心,心一想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思想念头的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如果产生的一念是不正的,马上就知道了,随之立即纠正它,自然不会离正道有多远。《尚书》上说:即使是圣贤,心生妄念,也会行为狂乱;即使是狂人,克制欲念,也可以成为圣贤。一个微小的念头,静的时候保存它,动的时候则要观察它,一定要使自己俯仰无愧于天地,这才是实在的工夫。因此,古人约束自己的心,在念头刚刚产生,感情还没有波动的时候加以提防,所以花费力气很小却收到很大的功效。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这里是说:作为人活在世上,应当经常追寻内心的喜悦。心生喜悦时自然有一番吉祥的景象。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就会动善念,人在愤怒的时候就会动恶念。因此古语说:“人产生一个善念,善行虽然还没有做,而吉祥的神已经跟随他了;人产生一个恶念,恶行虽然还没有做,而凶神就已经跟随他了。”这真是最正确的道理啊。
关于妒嫉心,康熙在庭训中也有阐述:
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这段话比较容易理解:大凡人持身处世,应当心存宽恕。见到人有开心的事,便应当心生欢喜。见到人有失意的事,便应当心生怜悯。这都是自己实在受用的地方。如果妒忌别人的成功,见到别人失败就幸灾乐祸,如何与他人相处?又有什么益处呢?只是自己心术不正而已。古语说:“见到人得到,如同自己得到。见到人失去,如同自己失去。”如果心里存着这样的想法,上天一定会护佑这样的人。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这里康熙告诫子孙说:世上的人心都不一样。有一种人,不记人的好处,专盯着别人的坏处。如果人家有丑事恶事,就变得很开心快乐,象是自己得到了珍奇的物品。然而这样的幸灾乐祸之人,不知道他的心怎么生得这样的怪异。你们应当以此为戒啊。
《清史稿·圣祖本纪》评价康熙说:“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康熙一生勤政,以下是他的庭训格言中关于劳逸的见解: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的人都喜欢安逸而厌恶劳作,我却认为人只有时时劳作才会知道什么是安逸。如果一直处于安逸,那么不仅不会知道什么是安逸,而且遇到辛劳也就不能承受了。所以《易经》说:“天体运行强健,君子也应该自强不息。”这样看来,圣人把劳苦当作福,却把安逸当作祸。
训曰:尝谓四肢之安佚也,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至哉,斯言乎!
这里解读为:曾经说追求身体的安逸是人的本性。天下哪有不喜欢安逸欢乐的人,但安逸欢乐过度了则不可以。所以君子勤恳的修行而不敢懒惰,抑制欲望而不敢放纵,节制玩乐而不敢过极,珍惜福份而不敢奢侈,安守本分而不敢僭越,这样才会自身平安而福泽长久。《尚书》说:“君子不追求安逸。”《诗经》说:“喜好逸乐但不荒废,贤良之士勤勤恳恳。”这话说的是最好的。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还说:“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而必思人之苦。”意思是自己在安逸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他人的劳苦,为他人着想。
听了这些康熙的庭训,我们是否也深有感触而有所获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