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环境
近年来,沟渠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入实施 “两化” 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 “三城两翼一中心”,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
(一) 秦川山区科技新城。利用 A 城、B 城和 C 城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将沟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 “一中心三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产品开发基地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 的秦川山区科技新城。
(二)C 西南新兴增长极。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使沟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 C 西南经济区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助推沟渠经济社会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二、发展路径
(一) 传播生态品牌。发挥沟渠森林覆盖率高、境内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建设 “森林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 “一流生态环境、一流人居环境、一流服务设施、一流服务质量” 的新型科技园区。
(二) 借力三城资源。充分利用 A 城、C 城、B 城是中国西部科技中心、资本中心、人才中心、市场中心的优势,借力三城科技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将沟渠打造成为三城科技要素汇聚地。
(三) 加强内培外引。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企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实施嵌入式发展,积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
(四) 创新研发模式。加强与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 (专家) 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与耶鲁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合,积极探索 “飞地” 研发中心建设新模式,弥补沟渠研发力量的不足。
三、发展目标
(一) 总体目标
到 2017 年,园区总产值达到 100 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40% 以上,近三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0% 以上。力争 2020 年园区总产值达到 200 亿元以上。
(二) 分解指标
——高新产值指标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3-4 个,新增上市企业 2 家以上 (含新三板挂牌企业)。
——科技创新指标
园区科技投入达到销售收入 3% 以上,骨干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以上,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 (专家) 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 10 家以上,孵化器面积 10000 平方米以上。
——人才引进指标
大专以上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占园区职工人数 20% 以上,新引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100 名。
——资源利用指标
园区项目投入强度大于 200 万元/亩,产出强度大于 280 万元/亩;综合能耗不高于 0.5 吨标煤/万元、水耗不高于 9 吨/万元。
——生态环境指标
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标准,实现一级 A 标排放。绿地覆盖率≥20%,单位工业增加值 CO2 排放量≤1.0 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 SO2 排放量≤1.0 kg/万元,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90%。
第三章 产业发展
一、做强机械制造业
二、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三、培育新材料产业
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第四章 空间规划
一、规划理念
(一) 生态立园理念。生态环境是沟渠的优势。加大园林绿化强度,体现 “森林” 这一概念,建设 “森林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是沟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战略选择和品牌选择。
(二) 功能分区理念。采取对不同的园区功能进行不同的分区。生产区域和商业区搭配,生活区和生产区分隔,生活区和商业区连接,公共服务区和生活区、商业区相近,园区内物流、人流分隔。
(三) 社区营造理念。创建一种适合科技人群工作、休闲、生活的社区环境,创造一个适合科技人群在一起交际、交流、交往的 “场所”,促进园区内企业、园区与外部的广泛交流和联系。
二、空间布局
实行 “一园四区” 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园:
以沟渠经济开发区通过审批的 15.26 平方公里为规划、建设面积,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外围预留拓展区 21 平方公里,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留下发展空间。
——四区:
以秦川大道为轴线,分别发展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集中发展区、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发展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发展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发展区。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构建创新体系
二、建设孵化园区
三、引进科技人才
四、发展科技金融
五、营造创新环境
(一) 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切实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园区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与部署,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舆论氛围;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办各类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科技素养。
(二) 倡导科技创新文化。培育园区浓郁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举办科学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培育起求异思维、崇尚创新、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文化风尚。
(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支持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例。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评估和许可转让等中介服务机构。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沟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发改、经信、财政、投促、国土、规划、金融、沟渠经济开发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市科技局在经济开发区设立专门机构,引入第三方机构共同负责创建工作;创建成功之后,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工作。
二、政策保障
制定留学人员、博硕士研究生和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在园区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科技奖励政策,对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并进入生产的产品实行奖励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性企业给予奖励;对在园区投资的世界 500 强企业、国内知名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给予一定财政补助。
三、要素保障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土地统筹安排,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用地需求,预留园区长期发展用地空间。积极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民间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等工作。将沟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常规性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运用贴息、补贴、担保等方式,争取国债和银行贷款以及民间资金的投入。采用公私合作 PPP 等多种模式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资金问题。
四、服务保障
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削减审批事项,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办理土地、规划、安评、环评、施工等审批事项实行 “一站式” 服务。建设行政审批网络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效能。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顾问委员会,在园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