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比人:五軍之戰》(《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影评

             作者:想像研究中心
             繁体版:《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大陆把“哈比人”翻译为“霍比特人”),是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的《哈比人》系列電影最後一集。
             最早開始進行《哈比人》(The Hobbit, 1937)小說改變電影計畫的時候,劇組只打算拍攝兩集電影,其中第一集依舊名為《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第二集則名為《哈比人:去而復返》(The Hobbit: There and Back Again;或譯哈比人:奇境再返);甚至最初的導演也非彼得.傑克森,而是因為《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環太平洋》(Pacific Rim, 2013)而聲名大噪的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而後在經歷一系列版權問題、導演檔期問題、將兩集劇本修改成三集所造成的問題等等……最後,《哈比人》系列電影終於風塵僕僕的如同當年電影《魔戒》三部曲那般,連續三年在年底上映。如今,或許可以說彼得.傑克森的中土世界六部曲終於劃下了句點。
             《哈比人:五軍之戰》延續了《哈比人》系列電影前兩集的劇情,主人翁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與十二位矮人進入孤山(Lonely Mountain)驚動了惡龍史矛革(Smaug),並因為比爾博與史矛革對話中透露出的訊息而使得史矛革決定前往摧毀長湖鎮(Esgaroth)。而後倖存的長湖鎮民在巴德(Bard)的帶領下前往河谷鎮(Dale)廢墟並要求山下國王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履行他們一行人在經過長湖鎮時所答應的回報;但是索林因為惡龍瘋病(Dragon-sickness)之故而不願意交出承諾過的黃金。在一番外交手段也無法讓雙方滿意之後,西爾凡(Silvan)精靈國王瑟蘭督伊(Thranduil)和長湖鎮民即將與從鐵丘(Iron Hills)趕來馳援堂哥索林的丹恩二世.鐵足(Dáin II Ironfoot)展開大戰;此時突然出現兩支數量龐大的半獸人軍隊,試圖從側翼突襲雙方人馬……。
             順帶一提,小說中「五軍之戰」所指的五軍為矮人、精靈與人類聯軍對抗半獸人、座狼(或野狼)組成的軍隊;電影裡面則將座狼換成了第二支半獸人軍隊。
             如前所述,因為當初劇本只為兩集電影所寫,加上小說《哈比人》本身篇幅就不長之故,《哈比人》要拍成三集勢必需要加油添醋一翻;這點在電影第二集上映時觀眾想必感受得出來。而後在這最後一集的《哈比人:五軍之戰》中,其實電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戰爭與動作場面,劇情的進展在前期也略顯緩慢。由此,雖然《哈比人:五軍之戰》並不像《哈比人:荒谷惡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2013)那樣可以明顯感覺到銜接上的無力,卻仍然無法超越2012年底《哈比人:意外旅程》上映時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
             話雖如此,《哈比人:五軍之戰》仍然有許多可以探討的部分;或許身為臺灣人尤其如此。當甘道夫(Gandalf)站在矮人與精靈人類聯軍之間,大喊「我們必須要停止內耗」時,臺灣觀眾是否有一種既視感(Déjà vu)呢?當矮人得了惡龍瘋病,不願意吐出孤山下的黨產時,難道精靈與人類不該憤怒嗎?

             最後有一點需要提出的是,朱學恒翻譯的《哈比人歷險記》(2001),故事最後寫道:「老鎮長……由於害怕惡龍的陰影,捲款潛逃離開了長湖鎮(p. 364)」。這段話的原文是“The old Master... fell under the dragon-sickness, and took most of the gold and fled with it”,意思是長湖鎮的鎮長變得如同惡龍一般貪財,因此將長湖鎮的財產偷走;電影《哈比人:五軍之戰》中,譯者將Dragon-sickness翻譯成「惡龍瘋病」,是孤山下的黃金因為長期受到史矛革控制所產生的詛咒,以此解釋索林為何會在故事後期性格大變。朱學恒的小說翻譯顯然無法讓讀者理解為什麼「害怕惡龍的陰影」跟「捲款潛逃」有什麼關係;而中文版的《哈比人歷險記》出版十三年後,臺灣的電影譯者並沒有跟隨朱學恒的腳步將Dragon-sickness翻譯錯誤,或許是十分值得慶幸的事情吧。

          简体版:《霍比特人:五军之战》(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是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执导的《霍比特人》系列电影最后一集。
          最早开始进行《霍比特人》(The Hobbit, 1937)小说改变电影计划的时候,剧组只打算拍摄两集电影,其中第一集依旧名为《霍比特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第二集则名为《霍比特人:去而复返》(The Hobbit: There and Back Again;或译霍比特人:奇境再返);甚至最初的导演也非彼得.杰克森,而是因为《羊男的迷宫》(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环太平洋》(Pacific Rim, 2013)而声名大噪的吉勒摩.戴托罗(Guillermo del Toro)。而后在经历一系列版权问题、导演档期问题、将两集剧本修改成三集所造成的问题等等……最后,《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终于风尘仆仆的如同当年电影《魔戒》三部曲那般,连续三年在年底上映。如今,或许可以说彼得.杰克森的中土世界六部曲终于划下了句点。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延续了《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前两集的剧情,主人翁比尔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与十二位矮人进入孤山(Lonely Mountain)惊动了恶龙史矛革(Smaug),并因为比尔博与史矛革对话中透露出的讯息而使得史矛革决定前往摧毁长湖镇(Esgaroth)。而后幸存的长湖镇民在巴德(Bard)的带领下前往河谷镇(Dale)废墟并要求山下国王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履行他们一行人在经过长湖镇时所答应的回报;但是索林因为恶龙疯病(Dragon-sickness)之故而不愿意交出承诺过的黄金。在一番外交手段也无法让双方满意之后,西尔凡(Silvan)精灵国王瑟兰督伊(Thranduil)和长湖镇民即将与从铁丘(Iron Hills)赶来驰援堂哥索林的丹恩二世.铁足(Dáin II Ironfoot)展开大战;此时突然出现两支数量庞大的半兽人军队,试图从侧翼突袭双方人马……。
          顺带一提,小说中「五军之战」所指的五军为矮人、精灵与人类联军对抗半兽人、座狼(或野狼)组成的军队;电影里面则将座狼换成了第二支半兽人军队。
          如前所述,因为当初剧本只为两集电影所写,加上小说《霍比特人》本身篇幅就不长之故,《霍比特人》要拍成三集势必需要加油添醋一翻;这点在电影第二集上映时观众想必感受得出来。而后在这最后一集的《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中,其实电影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战争与动作场面,剧情的进展在前期也略显缓慢。由此,虽然《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并不像《霍比特人:荒谷恶龙》(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2013)那样可以明显感觉到衔接上的无力,却仍然无法超越2012年底《霍比特人:意外旅程》上映时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话虽如此,《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仍然有许多可以探讨的部分;或许身为台湾人尤其如此。当甘道夫(Gandalf)站在矮人与精灵人类联军之间,大喊「我们必须要停止内耗」时,台湾观众是否有一种既视感(Déjà vu)呢?当矮人得了恶龙疯病,不愿意吐出孤山下的党产时,难道精灵与人类不该愤怒吗?
          最后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朱学恒翻译的《霍比特人历险记》(2001),故事最后写道:「老镇长……由于害怕恶龙的阴影,卷款潜逃离开了长湖镇(p. 364)」。这段话的原文是“The old Master... fell under the dragon-sickness, and took most of the gold and fled with it”,意思是长湖镇的镇长变得如同恶龙一般贪财,因此将长湖镇的财产偷走;电影《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中,译者将Dragon-sickness翻译成「恶龙疯病」,是孤山下的黄金因为长期受到史矛革控制所产生的诅咒,以此解释索林为何会在故事后期性格大变。朱学恒的小说翻译显然无法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害怕恶龙的阴影」跟「卷款潜逃」有什么关系;而中文版的《霍比特人历险记》出版十三年后,台湾的电影译者并没有跟随朱学恒的脚步将Dragon-sickness翻译错误,或许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情吧。

THE END
打赏
海报
《哈比人:五軍之戰》(《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影评
             作者:想像研究中心              繁体版:《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大陆把“哈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