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到基层调研是一件好事情,可以接近基层的干部群众,可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但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党政机关、管理部门、某些领域,调查研究或多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是“踩点式”调研,事前准备、形式主义。
领导尚未下到基层之前,机关干部或地方早已经派人把领导想要走的地方走了好几遍,此举谓之“踩点”。一名***表示:“面临重要检查的时候,我们基层干部就要把领导可能会来的地方都走一遍,事先跟村民打好招呼,作出具体安排来,生怕出问题。”上级部门在被调研单位存在部分被基层单位“牵着走”的情况,看事先选好的点,听事先教好的话,不仅没能达到调研的初衷,甚至助长了形式主义。
二是“作秀式”调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少数去基层调研的部门领导没有较好的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感受群众疾苦,而是走走套路、做做样子,没跟群众接触多少、情况没怎么理解就做结论、下指示。一名***反映,有些领导来基层调研没有真正的深入农村一线,跟一两名老百姓简单聊两句就匆匆忙忙去下一个点。这种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仅仅是换个地方“发表高见”,不能带问题回去,没有有效的起到调研作用。
三是“脱节式”调研,调而不研、回避矛盾。
有些部门只注重调研形式,为了完成任务,忽视了为谁调研、为何调研。部分基层同志反映,我们每次都很期待上级调研能够真正的把我们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回去帮我们解决或者提供解决办法,但有时候向上反馈了问题却得不到意见建议。这种调研发现了问题但不能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就等于“不处理、不反馈,只把脉、不开方”,导致调查前后一个样。
四是“框框式”调研,先入为主、刻舟求剑。
有的上级部门带着框子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把调查研究变成结论的预设。有的上级部门下基层调研时带着老思想,对基层新转变、新情况、新创造挖掘不够。比如,一些***同志下基层调研时以过去的老经验、老方法指出基层问题,但没贴合新时代的背景,带给基层的意见建议不能有效的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如果是带着结果找例子或者还停留在原先的思维方式中,束缚在原先的话语体系里,局限于原先的方法上,就不能帮助基层,去解决问题。
二、意见建议
一要从问题出发,号准脉。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调研前要结合主责主业,确定调研课题,通过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线上征集、留言等形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制定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围绕调研课题,提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拟定具体调研方案,在确定调研点位时,要坚持唯实求真,强化问题意识,既安排具有典型性经验的地区、单位、项目,也要调研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差、情况复杂困难大、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影响。
二要走群众路线,察实情。
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为民”二字上,下基层调查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要转换角色、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真正获得群众信任,增进群众感情,赢得民心民意。
三要重结果运用,促提升。
三分调查,七分研究。只调查不研究,调研结果便无法得到升华,只研究不运用,便违背了调研的初衷,失去了调研的意义。为此,要做深做细调研的“后半篇文章”,要用好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精心梳理分析,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由表及里,以点及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东西,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共有 0 条评论